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的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
许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过程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科学未知数的揭秘能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以致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变化。
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刚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从而受到强烈的鼓舞,既而使人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高、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优美是指对象以其小巧、精致、秀丽等形式特征,给人以一种和谐、平静、舒畅的审美特征,它体现出对象与主体间的和谐统一,使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愉悦与美好,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审美境界。
滑稽:主要是一种审丑的美学范畴。
它通过对丑的嘲笑,来曲折表达正面的美的观念和理想。
滑稽通常是以严肃的题旨为内容与荒唐的表现形式构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嘲讽丑、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的自尊自豪、优越胜利。
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特点: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独立性 5)具有时代性6)具有普遍性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美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分为可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
联想: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发唤起昔日相关记忆。
联想的3个要素:欣赏者、眼前的人事景、昔日相关记忆。
联想的3种类型:接近联想、形似联想、对比联想,简答题:1、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1其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潜移默化。
2、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审美对象(比如艺术美)和审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上,理性地探寻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启迪意义。
另: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经验基础上,以一定的审美价值意识为尺度,对审美对象所做的鉴赏、阐释和评价。
它是理性(认知与伦理)参与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审美批评的对象包括审美客体、审美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价值意识,即审美文化。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客观制约性与主观倾向性的融会;2.欣赏因素与创造因素的兼有;3.审美情感与科学理性的结合;4.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审美评价。
3、审美趣味――指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审美能力和鉴赏力是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味是外在表现。
4、孔子的美学思想◆美善不可分,甚至是同义语。
⏹“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能算是善的、好的人。
(《里仁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即是有周公的才和美德。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尊五美、屏四恶”,其中的美也和善、德一个意思,可以共同使用。
5、柏拉图(前427-347)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温和的天气、漂亮的相貌,骏马,建筑,美食等;指出了美不是恰当,不是有用,不是善,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大希庇阿斯篇》)6、康德(1724—1804年)❖ 1. 一种情感的判断。
❖ 2. 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形式则能引起主观的认识功能和谐的自由的活动,这又是合目的性。
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 3. 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美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
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
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
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论述题美和美感的关系:美感是主体对对象的美的反映,受对象审美潜能制约。
2 美感又受到人的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因而具有社会意义。
3 美感离不开美,但比美的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美感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
4 美感与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一般的审美感知中,人们对审美对象的鉴赏或许并不需要将对象本身的物理属性搞清楚。
但是,如果不是以对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定经验为前提,如果没有关于声、色、形的一般知识,就很难形成对美的整体感知。
比如,方圆、明暗、对称、比例和完整等观念,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这些内容已经深深渗透于感性之中。
同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审美判断。
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建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人、更加强烈。
然而,认识活动毕竟不同于美感活动。
在认识活动中,智力结构诉诸的对象是纯然科学的把握,是对现实世界的概念的认识。
而美感活动则主要是人的情感结构直接观照对象,在对象中直观自身。
比如,“对称”,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它指的是某个物体或图形相对于某点或直线来说,在大小、形状或排列上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一规律本身无所谓美丑。
但是,在审美活动中,对称在感性现实中体现出来,就往往与和谐、平静的基调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引起美感。
美感中的认识活动也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审美认识始终离不开形象,在美感活动中的思维,主要是对意象的概括,而并不像逻辑判断那样进行概念的推演二、美的本质(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美的根源是人的社会实践,没有人就无所谓美。
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寸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所谓的“尺度”有二:一是指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指内在尺度,即人的主观目的、要求。
所以,生产劳动的过程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例如: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是以捕食另一种动物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完全没有想到什么美味之类的。
但人在摆脱了野蛮人的生活之后,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后,开始寻找一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的享受的方式,比如他们会去研究各种事物的特性和味道,通过合适的恰当的配合(合规律性),研究出各种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合目的性)。
2、美是在人类社会产生后才产生的。
它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即劳动创造了美。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生存活动。
(2)劳动使人和客观对象的联系成为可能。
(3)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力量——不断提升。
(4)劳动使劳动对象或劳动成果进入人类的视野,并进而成为人类的观赏对象,从而使人最初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
3、美是在人类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产生的。
(1)自由——合规律性,是人类对各种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利用。
(2)自觉——合目的性,指人类对自身目的的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
“自由”与“自觉”二者相统一、相结合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本质力量。
4、自由自觉的劳动成果以宜人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才是美的。
感性形式: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把握的事物形式。
包括:事物的外形、线条、构造、颜色、整体风格和搭配等等。
如,法律条文能够为人所感觉,但其形式并不宜人,故不能说它是美的。
宜人:符合形式美规律的。
(二)美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价值P29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理想、智慧、愿望、才能、情感等等。
美是用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示着的人的本质力量;或者说美的事物是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宜人的感性事物。
当然,这里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它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有其现实性和可能性的。
人的本质力量不能毫无节制,肆无忌惮,它受到各种因素——如个人学识和整体素养等——的影响。
例如,同样是做一个杯子,不同的人设计出来的杯子,它的外形、质地、用料、颜色等等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不同的设计里蕴藏了设计师的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不同的情感。
审美过程:㈠审美的准备阶段:是审美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审美活动中主体特有的情感状态。
㈡美感的实现阶段: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的准备阶段和美感的实现阶段并无明确的界限。
美感是现阶段的首要活动是对对象的审美感知,……侧重于知觉,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㈢活动的成果阶段:审美欣赏者切身感受到了审美需要的满足以及自己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实现。
艺术与非艺术的关系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
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也在日益模糊。
这种发展方向是耐人寻味的。
在传统文化中,贵族文化通常是从民间文化中寻求素材和灵感,然后经过文人雅士的提炼、抽象、改造,演变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高雅的艺术形态,进入高层次的正统主流之中。
而当今的文化发展似乎正呈现相反的趋向,大众文化不仅自身在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上超出了其他文化,而且还掠夺其他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最终改造成适于大众文化逻辑的共享性的文化。
大众文化不断地在吸收利用雅文化的各种材料,形式和主题,并将这些材料很快处理成流行的熟悉的和易于接受的东西。
如果说雅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吸纳是一个“陌生化”的过程,那么大众文化对雅文化材料的吸收,则是从“陌生化”转向“流行化”、“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