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
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
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
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他们多主X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
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
在热闹过后,学生仍然没能学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三)学生中有厌学情绪。
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不管什么考,考前逼着学生反复记诵。
学生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中,读得极为厌烦,有口无心,像小和尚念经一样。
学生的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了兴趣。
另外,在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确,我们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之前,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甚至自始至终从未提及。
或许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讲,或许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正是学生心存困惑的原因。
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
二、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
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X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XX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
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
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
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
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
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
如朗读《XX 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
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我平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
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
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
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X语言。
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
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X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
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X要求,做出增补。
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
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
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
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
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
如此,学生才会深深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参考文献:
⑴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⑵于漪:《面面观》
⑶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谈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文言诗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4
(4)教育部师X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师X大学,2006 (5)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清华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