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发展脉络与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发展脉络与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与审美特征摘要旅游诗词是中国旅游文学中产生较早、作品最为丰富的一个类别,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代旅游诗词审美是现代旅游的重要内容,通过内涵丰富的诗词欣赏,不仅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情趣,而且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旅游诗词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每一阶段旅游诗词发展的原因及表现,深入挖掘作者的旅游审美意境,最后研究总结了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旅游旅游诗词发展脉络审美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一古代旅游诗词的内涵与分类旅游诗词是指以描述旅游景观、反映旅游活动、揭示旅游事件、阐发作者旅游经历等为主要内容并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学类别。

由此古代旅游诗词主要是指中国古人笔下那些以描写山川风貌、田园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以及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等为主要内容的诗词。

中国古代旅游诗词数量庞大,以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山水诗词、田园诗词、边塞诗词以及咏史怀古诗词等。

山水诗词主要指以山水自然为审美对象,以自然山水为创作题材的诗词;田园诗词主要指以纯朴田园风光为审美对象,歌咏田园生活的诗词;边塞诗词主要指以边塞自然风光为审美对象,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词;咏史怀古诗词主要指以文物古迹为审美或凭吊对象,并借以揭示作者内心情感的诗词。

旅游诗词是中国旅游文化中底蕴最醇厚的一杯香茗,它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描绘出了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的江南风景,厚重肃穆、雄浑古朴的北国风光;复原了遗迹故址的千年风貌;激发了大漠古道的盛世豪情;展现了古人抒发山水情怀臻天人合一的境界。

了解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可以陶冶情操,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并推动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发展脉络1 旅游诗词的萌芽——先秦至两汉先秦时期,虽然完整的旅游文学还没形成,但是描述自然景象和反映旅游现象的一些诗歌开始出现。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描述山岳河流等自然景观的诗句。

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这些诗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观之美,又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评判,使其具有了浓厚的审美意味。

《楚辞》中也有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多样的旅游生活,如《涉江》,是屈原晚年被放逐时所作的一篇爱国抒情诗。

“欲将渡湘沅,入林之密,入山之深,宁甘愁苦以终身,而终不能变心以从俗,故以‘涉江’名之,盖谓将涉江而远去耳。

”假借自然景观的描述,“情”与“景”结合,“登昆仑,言所致之高;食玉英,言所养之洁”。

诗人有力地申述了要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保持高尚情操的决心。

除此之外,还有《哀郢》《悲回风》《远游》等。

汉代,文人士大夫的创作热情高涨。

如汉武帝巡游帝京的时候欣然而作《秋风辞》。

“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的情境。

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

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是汉武帝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

随着文化的发展,乐府民歌和五言诗开始出现,如《江南》《燕歌行》等。

2 旅游诗词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寄情山水田园远离政治成为一种时尚,使得中国山水田园诗开始以完整的形式和独立的意义出现在文学史上,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属陶渊明、谢灵运与谢眺。

曹操的《观沧海》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规范、标准的山水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诗歌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旅游诗状写游历、山水风光,将丰富的人生情感寄托于叙事、写景、议论之中。

如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

”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

通过无拘无束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轻、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等。

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先叙述游览过程或游览缘起,接以景色描写,最后感慨或议论,形成初期山水诗的基本结构模式。

谢眺是南朝山水诗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其诗共存世140余首,三分之一以上为山水诗。

其诗意境优美、情景结合、风格清新流丽,语言注意声律对称,代表作有《游东田》《游敬亭山》《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3 旅游诗词的繁荣——唐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人士大夫隐逸、漫游成为时代风气,从而形成了山水旅游诗名人佳作迭出,群星璀璨的繁荣局面。

初唐山水诗主要以五七言律诗为主,代表人物有杜审言(《登襄阳城》)、王绩(《野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及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初唐四杰把山水诗的表现范围从宫廷市井移至江山塞漠,杜审言则将岭南风光带进了山水诗的描写领域。

盛唐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期,形成了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另外还有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旅游山水诗佳作不断。

在此仅以王维、岑参、李白为例简析盛唐旅游诗词的盛况。

王维被后世誉为盛唐山水诗派最杰出的代表。

他把大自然当作纯洁的理想王国,多是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愉悦和高蹈出尘的满足,用生花妙笔把我们带入一个清新优美的山水胜境。

苏轼赞其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岑参的边塞诗以描绘边疆雄奇壮丽的风光令人叫绝。

如脍炙人口的名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走马川奉送出师西征》诗中,岑参将奇险壮阔的风沙景色描绘得极为逼真:“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李白在山水诗方面也很有造诣,留下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其山水诗着重描写山河的扩大雄伟、奇险壮丽,意境壮阔,气势雄浑。

如那“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那“峥嵘何壮哉”的华山,那“修缮南斗傍”的庐山,那“连峰去天不盈尺”的蜀山,那“咆哮万里触龙门”的黄河,那“白波九道流雪山”的长江,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等雄壮神奇,气势非凡。

中、晚唐诗坛名家辈出,韦应物、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人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传颂的旅游佳作。

宋词是中国文学一大特色,在众多优秀词篇中,多和旅游有关。

这些词或描绘自然景物、或凭吊历史古迹、或抒发作者审美情趣。

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此词描绘颖州西湖波平十顷、莲芰香清的美景,表达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志趣以及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除此之外,还有柳永的《望海潮》、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4 旅游诗词的延续——元明清元代旅游词也不乏佳作,如元好问的《游黄华山》,写黄华山瀑布气势磅礴、意境壮阔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萨都剌的《百字令·登石头城》,借景怀古,风格豪迈,气势宏大。

明代旅游诗内容相当丰富。

明初的山水诗按地域划分为吴派、越派、闽派、岭南派、江右派五个创作群体。

明兴盛时期又形成了以冲澹闲雅为宗的“台阁体”山水诗派,杨士奇《三十六湾》、杨荣《蓟门烟树》、陈敬宗《南溪草堂》等皆为代表性的作品。

明中叶复古风气渐盛,李东阳、李梦阳、何景明等都有优秀之作。

如何景明的《秋江词》描写江左秋江,意境杳渺。

明晚期的袁宏道代表作有《游惠山记》等。

清代也创作了大量的旅游诗词佳作。

如王士祯的《江上》,意境淡远、语言典丽流畅;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写梅雨江南,山水如画,自然清婉。

袁枚的《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想象丰富、美丽,具有神异的浪漫色彩;魏源的《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极力表现大自然的雄伟、气概豪迈。

另外,写大型组诗,是清代诗人的新尝试。

如钱谦益的黄山游诗,姚燮的四明、普陀游诗等,都是数十首为一组描绘祖国美好河山杰作。

三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旅游诗词不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诗境家园,撩拨起我们探密寻幽的雅致;而且还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作者追求天人合一、情理交融、我手写我心的圣洁心境。

1 景致美纵观中国古代旅游诗词,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秀美,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美,更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壮美。

在作者笔下,小到路边野草花,大到万丈奇峰峻崖,都可信手拈来,用诗情词意加以点缀,一幅美轮美奂的美景就展现在眼前,足以让我们流连忘返和思绪万千。

2 意境美中国古代旅游诗词非常注重写景与写心的交融,亦即主体之意与客观之景的水乳交融。

古代文人雅士虽然沉浸在“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和谐氛围中,但他们并没有把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随着岚气水波而消解,而是利用诗词借景抒情言志、寄托感慨。

用心去品味自然,然后再让自然来荡涤心灵,使得自然界的山水之美与作者的人格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

3 哲理美中国古代旅游诗词不仅是景致和意境的有机统一,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

古人讲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此,当我们徜徉在诗情画意中的时候,往往会涌起哲理之思。

另外,中国的文学素有文以载道、文以明理以及“诗言志”等传统或法则,因此,在古典旅游诗词中,借景言理、寓理于景就成了作者的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4 和谐美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儒道禅互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观念,常常以自觉的形式通过关照山水、描摹自然的审美追求表达出来。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形与神的交流孕育出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山水审美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构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独具特色的一道道美丽景观。

5 风格美中国古代旅游诗词虽然描写的都是寻常可见的自然风光,但由于作者们的生活经历、气质素养不同,诗词所呈现的风格也千姿百态:有的清丽,有的雄浑;有的翔实,有的简朴;有的空灵,有的凝练;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如奇峰邃洞,充分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

6 语言美中国古代旅游诗词的语言也是因人而异,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