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古诗词与文言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古诗词阅读。

(42分)(一)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③子规:鸟名,杜鹃鸟。

1.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时节的景象。

其中,写景的诗句是: , 。

(3分)2.“雨如烟”写出了雨的特点: 。

读到诗句“子规声里雨如烟”,我们觉得尤为有趣,原因是。

(4分)3.“闲人少”的原因是村子里的人“”(填写诗句)。

诗人说“闲人少”,目的是。

(4分)4.这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的赞美之情。

(4分)(二)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解释下列字词。

(4分)使: 朝雨:更: 故人:2.读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时,你的眼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4分)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是。

类似饱含送别之情的诗句还有许多,如“,”“ , ”等。

(5分)(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送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眼前。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旧时..(惊动喜鹊) ..茅店社林边(往日) B. 明月别枝惊鹊C.清风..半夜鸣蝉(清凉的晚风) D.路转溪桥忽见.(看见)2.“西江月”是这首词的。

画“”的句子描绘出了乡村夏日夜景图: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惊起了;夜半时分, 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

(6分)3.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

(58分)(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

1.解释下面的字。

(3分)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 履: 者: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

(10分)(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而忘操之.。

(4)反归取之.。

(5)何不试之.以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至之市,而忘操之。

(2)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

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

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

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

(二)北人食菱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1)席而啖.菱。

啖: (2)欲以去.热也。

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前山后山,何地不有!(2)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北人“强不知以为知”,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4分)4.读了短文,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请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表达感悟,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

(4分)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4分)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遂.成大学。

遂: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思是,现在人们一般用这个成语形容。

(6分)4.读了短文,你觉得匡衡的哪些美德值得我们学习?(3分)参考答案一、(一)1.初夏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2.细小、如烟似雾这句诗让人感到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3.才了蚕桑又插田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4.乡村风光劳动人民、劳动生活(二)1.出使。

清晨下的雨。

再。

朋友。

2.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3.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你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三)1.D2.词牌名喜鹊清风3.A二、(一)1.想要。

鞋子。

……的人。

2.(1)尺寸。

(2)到……去。

(3)尺寸。

(4)尺寸。

(5)鞋。

3.(1)等到了集市上,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2)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C(二)1.(1)吃。

(2)消除。

2.(1)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2)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3.明明自己不懂,却偏偏装懂,实在可笑。

4.B(三)1.照到。

于是,然后。

2.(1)匡衡于是就凿开墙壁利用穿过墙壁的光,把书照着光来读。

(2)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

3.凿壁偷光凿穿墙壁借用邻居家的光线来读书学习勤奋刻苦4.①主动学习。

匡衡凿壁偷光,创造条件来学习,他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②学习刻苦。

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值得我们学习。

猛虎雄风人们一提到虎,就会想到它那健壮的身体、锋利的爪牙和威风的样子。

的确,虎被称为“百兽之王”,它是胜利和力量的象征。

在生活中,虎的数量很少。

在九种虎中,有四种已经灭绝了。

在仅剩的五种虎中,也有几种数量仅剩两位数了。

但美洲虎、东北虎的踪迹,还是可以在森林中找到,它们还是一样的威风。

东北虎的毛色非常美丽,额前有一个“王”字形的斑纹,一身淡黄色的长毛上夹杂着黑色条纹,显得十分漂亮;它那强健、粗壮的四肢和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又使它显得威风凛凛。

东北虎是肉食性动物,它身上最厉害的武器就是锋利的爪和犬齿。

它的爪长达十多厘米,伸缩自如,比钢刀还利,就是牛皮也禁不住它一抓;犬齿长6厘米,是撕碎猎物不可缺少的“餐刀”;虎的舌头上有很多尖锐的刺,适于撕咬;趾垫和掌心的肉垫,像海绵似的柔软,使东北虎走起路来像猫一样,无声无息。

老虎几乎都有这些特点,这是它们身体条件上的优势,而它们的捕食本领也比狮子高明,常采取静伏、潜行,好搞突然袭击,它的一声长啸,会吓得许多动物伏地不动,然后使用扑、掀和剪等方法来捕捉。

虎的一扑很厉害,能远扑7米之外,跃高2米,一掌可以击倒一只鹿。

它的尾巴就像一条铁棍,“一剪”可以打断动物的腰和腿。

它还有尖牙利爪,遇上牛这样的大家伙,就从后面跃上牛背,抓住头颈,前顶后扯;如果从正面袭击,就会抓住咽喉,连咬带撕,再壮的牛也只能任它宰割了。

它耐寒超过耐热,喜欢洗澡,常常出没在离水较近的草丛之间,在饱餐之后,它们一般都比较喜欢在安静的地方休息。

虎与狮不同,一般都在晨昏时才出来觅食,但是行动却十分隐蔽。

除母虎带仔外,绝大多数的虎都是单独栖居,并有明显的巢域。

母虎一般两三年一胎,一胎一般二仔。

由于森林日趋减少,素有“森林的保护者”美誉的老虎不但保护不了被人类不断吞噬的森林,连自身的生存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虎类总共只有3000多只。

由于虎的价值大,数量又少,这“森林之王”的雄姿已很难见到。

目前东北虎和华南虎均已被列为我们国家的一类保护动物,相信经过社会各界人士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使子孙后代们可以永远见到这“百兽之王”的雄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