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胸腰椎骨折分型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颈椎骨折脱位的分类可用Magerl 脊柱骨折脱位分类与ABCD , 0123 系统分类或按AO 分类, 合并神经损伤按Frankel 分类法。
颈椎骨折脱位的分类共有7 型:①??泪滴样型, 如C5 压缩性骨折合并椎体上角有泪滴样撕裂的骨折块, 属前柱稳定性骨折; 严重者, 如在枢椎椎体呈撕脱性骨折, 脊髓受压, 为不稳定骨折;②??不完全性压缩性骨折型, 如C5 椎体前缘粉碎性骨折, 骨折处通过椎体上终板及部份下终板, 一般累及椎管较少, 属中前柱稳定性骨折;③??完全性压缩性骨折型, 如C5 骨折处通过椎体上下终板, 椎体后方骨皮质未断裂, 椎管内硬脊膜受压, 属中前柱不稳定性骨折;④??椎体暴破型骨折型, 椎体呈粉碎性骨折, 向椎体前后突出, 上下终板、椎间盘破坏, 椎管内硬脊膜明显受压, 属中前柱不稳定性骨折;⑤屈曲型, 如C4 是由屈曲及椎体分离的Chance 骨折(楔形骨折) , 前、中、后三柱受累, 若能复位及内固定, 属稳定性骨折;6伸展型, 如C3 、4伸展与轴性载负荷力量的损伤导致, 伴多节段椎板骨折, 属三柱不稳定性骨折;⑦小关节脱位交锁型, 如C4 、5是由颈椎后方向前的力量作用于上位椎体上所致, 小关节囊破裂, 关节突跳跃而致小关节交锁。
2 特殊型颈椎骨折脱位种类及机理1 Jefferson 骨折Jefferson 骨折是C1 前、后椎弓根骨折呈暴破型骨折, 多由轴性载荷加伸展与旋转力量引起。
①重量打击在头上(如工厂建筑施工中) ; ②头部撞击车顶的车祸; ③从高处跌下双足跟着地。
若暴破的骨块不侵占椎管无明显神经障碍。
2 Hangman 骨折Hangman 骨折是C2 后椎弓骨折, 其机制有两种情况: ①骨折同时发生在伸展与牵拉的损伤。
如摩托车驾驶员颈部被树支或绳绊住于下颈, 与绞刑发生的骨折相似, 故名Hangman 骨折; ②在交通事故中, 头部突然撞在车顶上然后反弹使伸展, 严重者易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③近年Hangman 骨折又称创伤性枢椎前移( TSA) , 暴力首先引起C2 椎弓峡部断裂, 进一步导致C2 、3 间纤维结构连结撕裂, 致C2 、3创伤失稳。
Hangman骨折,占颈椎损伤的4%~20%,分类如下:Francis分类1981 Francis年按照White 和Panjabi 的下颈椎稳定性标准把Hangman 骨折分为五级。
Ⅰ级骨折是稳定性骨折, Ⅱ~Ⅴ级骨折是不稳定性骨折,不稳定程度逐级递增。
该分类未考虑损伤机制,未被临床广泛接受。
Effendi 等根据骨折的移位及稳定性将其分为三型。
Ⅰ型:稳定骨折,骨折线可以涉及椎弓的任何部位,C2 、3椎体间结构正常;Ⅱ型:不稳定骨折,枢椎椎体显示屈曲或伸展的成角或明显的向前滑脱,C2 、3椎体间结构已有损伤; Ⅲ型:移位的骨折,枢椎椎体向前移位并有屈曲,C2 、3小关节突关节发生脱位或交锁。
Levine 等按照受伤机制对Effendi的分类作了修订使其更加完善并被广泛接受。
成角是测量C2 椎体下终板与C3 椎体的上终板之间的夹角,移位则是测量C2 和C3 椎体后缘之间在C2 、3椎间隙平面的距离。
Hangman 骨折改良的Levine 分型分类/特点/受伤机制I 型双侧垂直椎弓的骨折移位< 3 mm ,没有成角受伤机制:过伸和轴位负荷Ia 型一侧椎弓延伸到另一侧近椎体的骨折移位< 3 mm , 没有成角, X 线显示骨折线不平行,椎弓和椎体拉长受伤机制:过伸和侧曲负荷Ⅱ型双侧垂直椎弓的骨折移位> 3mm ,骨折部位明显成角, C3椎体前缘压缩受伤机制:过伸负荷后伴有屈曲负荷Ⅱa 型双侧椎弓的斜形骨折C3 椎体前缘无压缩,骨折部位明显成角但移位不明显受伤机制:屈曲分离负荷Ⅲ型双侧垂直椎弓的骨折单侧或双侧小关节脱位,很少有椎间盘突出受伤机制:屈曲分离负荷后伴有过伸后来Starr 等1993 年报道了特殊类型的Hangman 骨折,骨折涉及C2 椎体后部并延续到椎弓根或椎体后皮质,将其归为Ia 型。
Ⅰ型为稳定骨折, Ⅱ、Ⅲ型为不稳定骨折。
3 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骨折, 可以产生于颈部的任何严重屈曲或伸展骨折, 齿状突骨折分为三部位:A 型齿突尖部骨折。
B 型齿突尖部与齿突体部连接处齿突腰部骨折。
C 型齿突根部与枢椎体连接处, 齿突基底部骨折。
A 型骨折是稳定骨折。
B、C 型是不稳定骨折, 常合并较严重的神经损伤。
齿突骨折分型1974 年ANDERSON 和DALONZO依据齿突解剖和骨折情况所做的分型Y / Z。
!型:齿突尖端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行骨折,约占%2型:齿突与枢椎椎体连结处的骨折,占75%;3 型:枢椎体部骨折,这一部分相当于胚胎时期前寰椎与尾侧枢椎椎体节融合处,占%。
依据齿突解剖和骨折情况进行分型。
X线分型,!型:齿突尖端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行骨折;2型:齿突与枢椎椎体连结处的骨折;3 型:枢椎体部骨折,这一部分相当于胚胎时期前寰椎与尾侧枢椎椎体节融合处。
CT 三维重建分型:!型同X 线分型;2型:齿突与枢椎椎体连结处的骨折,并将2型骨折分为三个亚型;即骨折线走向为水平方向者为2A 型,前上向后下者为2B 型,后上向前下者为2C 型。
3型:枢椎体部骨折,这一部分相当于胚胎时期前寰椎与尾侧枢椎椎体节融合处,并将3型骨折分为两个亚型,按骨折线位置高者为3A 型骨折,骨折线位置低者为3B 型骨折。
4 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损伤为牵伸加旋转力量, 其作用于寰枢关节, 引起寰椎绕齿突旋转, 导致C1 侧块在C2 方半脱位, 这种创伤轻, 因寰椎内径较大, 较少有神经症状。
5 枕寰关节脱位这种寰枢关节脱位多见交通事故, 受伤时头部受到打击, 而致枕寰关节脱位, 并伴有严重的神经损伤, 这类患者少见, 病死率较高。
胸腰椎骨折分型:Nicoll在1949 年将胸腰椎骨折分为4 型:前方楔形骨折;侧方楔形骨折;骨折脱位;椎弓骨折。
然后根据棘间韧带是否完整及骨折的位置判断其稳定性。
其中稳定性骨折分为前方楔形骨折、侧方楔形骨折和腰4 以上的椎板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分为复合棘间韧带损伤的所有半脱位的骨折、骨折脱位、椎弓骨折和腰4 (L4 ) 、腰5 (L5 ) 的椎板骨折。
1963 年,Holdsworth提出双柱概念,即:前纵韧带、椎体及其椎间盘和后纵韧带为前柱,椎后复合结构为后柱。
并根据后柱受损与否将胸腰椎骨折分为两大类: (1)A 类:稳定性骨折,包括楔形压缩性骨折和压缩爆裂性骨折;(2) B 类:不稳定性骨折,包括脱位、伸展骨折脱位、旋转骨折脱位。
随着60~70 年代对安全带骨折认识的深化以及胸腰椎骨折机制复杂性的加剧,旧有的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已难以适应临床的需要。
Whitesides在双柱概念的基础上对胸腰椎骨折进行了综合分类,分为2 类7 型:(1) A 类:稳定性骨折,包括压缩性骨折、稳定性爆裂性骨折;(2)B 类:不稳定性骨折,包括“切片” (slice) 骨折、不稳定性爆裂性骨折、屈曲牵张性骨折、无骨折的脱位、伸展性损伤。
80 年代,随着对胸腰椎骨折的损伤机制及脊柱功能单位的日益了解,Gumley 等根据后柱受损的病理特点,又将屈曲2牵张性骨折分为3 型:(1) Ⅰ型:骨折线水平经棘突、椎板、横突及椎弓根而入椎体;(2) Ⅱ型:骨折线水平经椎间隙在棘突的基底部进入椎板,余同Ⅰ型;(3) Ⅲ型:单侧损伤,骨折线的行程大致类似与Ⅰ型和Ⅱ型骨折。
其后Gertzbein和CourtBrown对屈曲牵张性骨折的前柱骨折和椎体破坏的状况进行归类,其中前柱骨折的状况分为三大类型,包括:(1)A 型:经椎间盘损伤;(2)B 型:损伤经椎体至其前壁皮质;(3) C1 型:经上终板损伤;(4) C2 型:经下终板损伤。
椎体破坏的状况也分为3 型,包括: (1) D 型:楔形压缩性骨折; (2) E 型: 爆裂性骨折; (3) F 型: 椎体完整。
在此基础上结合Gumley 等后柱损伤的分型,为屈曲牵张性骨折提供了一个组合式分类方案。
Denis三柱概念的提出,将人们对脊柱的结构及其功能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其将胸腰椎骨折分为4 大类:(1)A 类:压缩性骨折;(2)B 类:爆裂性骨折; B 类又分为5 型: (1) 上下终板型; (2) 上终板型; (3) 下终板型; (4) 爆裂旋转型;(5) 爆裂侧屈型。
(3) C 类:安全带骨折; C 类骨折分为骨折线单水平型和双水平型,每型又有骨性损伤和软组织性损伤之分,合为4 型。
(4) D 类:骨折脱位。
其中D 类则有3 型: (1) 屈曲旋转骨折脱位; (2) 剪力性骨折脱位; (3) 屈曲牵张性骨折脱位。
CT 的横断扫描影像使人们能更准确地评价胸腰椎骨折的损伤程度和了解三柱损伤的状况,所以McAfee 等根据胸腰椎骨折的CT 的表现和中柱受力的状况将胸腰椎骨折分为6 大类:(1) 楔形压缩骨折; (2) 稳定性爆裂性骨折; (3) 不稳定性爆裂性骨折; (4) Chance 骨折; (5)屈曲牵张性损伤; (6)移位性损伤。
其中移位性损伤中包括“切片”( slice) 骨折、旋转性骨折脱位和单纯脱位。
90 年代以来,鉴于已有的胸腰椎骨折分类的缺陷,AO 学派和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相继推出自己的分类法。
Magerl等以双柱概念为基础,承继AO 学派长骨骨折的3-3-3 制分类,将胸腰椎骨折分为3 类9 组27 型,多达55 种。
主要包括:(1) A 类:椎体压缩类: ①A1 :挤压性骨折; ②A2 :劈裂骨折; ③A3 :爆裂骨折。
(2)B 类:牵张性双柱骨折: ①B1 :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 ②B2 :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 ③B3 :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3) 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 ①C1 :A 类骨折伴旋转; ②C2 :B 类骨折伴旋转; ③C3 :旋转2剪切损伤。
Gertzbein代表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提出的分类为3 类9 型,即:(1) A 类:压缩类,包括挤压型(楔形) 、劈裂型(冠状) 、爆裂型(完全爆裂) ;(2) B 类:牵张类,包括后方软组织型(半脱位) 、后方椎弓型(Chance 骨折) 、前方椎间盘型(伸展滑脱) ;(3) C 类:多方向移位类,包括前后型(脱位) 、侧方型(侧向剪切) 、旋转型 (旋转脱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