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理解木条、硫、木炭、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事项及文字表达式.
3.了解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4.了解氧化物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3.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1.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2.对化合反应及氧化反应的理解。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4.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2.实验药品及用品:木炭、硫粉、红磷、细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火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假如你去西藏去旅游,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其中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
人不吃饭能维持生命6~7 天,而人如果处在无氧气的环境中,只能维持6~7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开始,就和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氧气,人类的生命活动也需要氧气,所以人们曾把它叫做“养气”。
氧气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
学生:认真听讲并思考。
【探究新知】
【过渡】物质的物理性质都包括哪些方面?展示一瓶氧气,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交流,从颜色、形态、气味等角度描述对氧气的认识,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氧气的性质。
【讨论与思考】
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
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
【过渡】
1.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 2.演示[实验2-2]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发言;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演示实验2-3】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2.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复习闻气味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3.(1)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 (2)实验结束时,燃烧匙应浸入水中,为什么? 4.完成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学生:观察空气中光、焰色、生成物的色、态、味;观察氧气中光、焰色。
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
【演示实验2-4】
1.观察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2.完成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
四氧化三铁。
【总结】实验前在瓶底铺一层沙或放少量水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集气瓶。
【引导分析、比较】木炭、硫粉、铝箔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并归纳。
【总结】
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
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讨论】讨论课本P35的“讨论”部分。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补充。
三个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 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3.都有新物质生成,所以都是化学反应。
4.反应物都是两种物质,生成物都是一种物质。
【结论】从上面的三个反应来看都是生成了一种物质。
像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析】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把别的物质氧化。
【结论】氧气具有氧化性。
【分析】前面的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比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那样剧烈。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样的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生活中有很多缓慢氧化的例子,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
腐败、酒和醋的酿造等。
缓慢氧化和燃烧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缓慢氧化不发光。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活动充分,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学到了技能;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还有一定的欠缺,教师在实验前应将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要点及实验注意事项预先讲解,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应多用实验、讨论的方法加以落实。
【布置作业】
参见课本第36页课后练习与应用 【板书设计】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2)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课题2 氧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体验氧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1.空气的组分以及各组分的含量分别是多少?
2.举例说明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
【教授新知】
【引入】向学生展示一瓶新收集的氧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小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2-2】书本P34
思考与讨论:
1.你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
2.为什么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没有该现象发生?
3.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方法指导】如何区分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叙述你的方法(操作、现象、结论)
(二)【实验2-3】【实验2-4】以及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
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文字表达式
1【实验2-3】
⑴燃烧匙中放少量硫,加热,知道燃烧,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⑵将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入纯氧中。
观察现象(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_______色火焰。
(2)硫在氧气中发出______色
火焰,生成有______气味的气
体,并放出___________。
硫在氧气中燃烧比
在空气中,
生成物都
是。
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燃烧匙中放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直红热,伸入纯氧中。
燃烧完全后,集气瓶内加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1)将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
察到的现象
是,红热
的木炭(2)在氧气中燃烧的现
象是____ ___。
振荡集气瓶,观察到澄清的石
灰水。
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⑴将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
⑵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内先放入一些水) (1)直接将细铁丝在空气中加
热,可以发现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
象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后生成____
___。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
式为
_____________。
【课堂讨论】
1.实验室里如何检验一瓶无色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
2.仔细分析实验2-4,讨论下列问题:
(1)将细铁丝弯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
(2)细铁丝下端的火柴有什么作用?
(3)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者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什么?
3.上述三个实验说明氧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三、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分析与比较】写出红磷、木炭、蜡烛、硫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比较这五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课堂小结】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
【课堂讨论1】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吗?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请分别举例说明
【课堂讨论2】铁丝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以后会生成铁锈,其原因是铁丝与空气中的氧气等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比较一下这个反应和上述反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堂小结】缓慢氧化:
【课堂反思】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空气里含有氮气和氧气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氧气液化时变为淡蓝色
D.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下列化学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把盛有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硫立即燃烧
B.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铝箔在氧气里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3.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碳酸→水+二氧化碳
B.铝+氧气→氧化铝
C.乙醇+氧气→二氧化碳+水
D.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