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游戏观后感1200字模仿游戏观后感1早前3月份就有好友推荐我看“模仿游戏”,终因事情耽误,没能观看,今天观看的整个过程让我激动不已。
暂且不论剧本编写的如何,就说整个剧务的场景设计感,是我喜欢的英国调调;演员的挑选更不用讲了,卷毛太帅,女一号也是我喜欢的姑娘。
对于这部影片我有一些小小的思考:其一:论智商和情商的区别:无疑图灵属于高智商青年, 93 年进入剑桥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哈代, 938年在取得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返回剑桥,曾经协助军方破jie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那么什么是高智商呢?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Intelligence Quotient),它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也叫智能,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表现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其包括文商(CQ)。
高智商的人通常思维方式独特简明,逻辑思维好,是一块科研好工具;在影片开头我们就看到了图灵的高推理思维方式让自己面试成功,细心的人会发现图灵也是低情商的好青年,面试过程中由于不懂得聪明的社交和表达差点让将军将其赶出去,到后来的投诉事件,再到后来的休砸机器事件,种种都告诉我们低情商也可能是你的死穴;那么什么是情商?简明扼要,情商就是五部分组成“自我认知,他人认知,自我情绪控制,自我鼓励,人际交往”,无疑,图灵只做到了第一点,后来幸亏是琼的出现,才帮助他处理好整个团队的关系,从而化解了中间的解雇事件,可见情商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情商和智商并不矛盾,当然智商多为天生的财富,情商先天后天均有影响,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重视的是在当今群居社会里,智商和情商需要双向修炼,单练智商你就是一个优质的“工具”,单练情商你就是“纸上谈兵”。
智商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聪明,但情商可以让你事半功倍;其二:论爱情:记得大学第一节思修就讲什么是爱情?爱情三要素就是“共同的理想,性爱,三观”,以前我还嗤之以鼻,经过这几年的思考,我不得不说,思修还是要好好读的。
所以图灵对琼不会产生爱情,显而易见;当然琼是喜欢图灵的,因为她更加需要精神伴侣;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我只知道自己所理解的爱情罢了。
脑海里突然想到琼的女同事和休相互调情的场景,哈哈!其实很有趣,这是西方女性有挑起性趣欲望的能力;无疑男生喜欢可以散发性趣的女性,能够散发性趣的女性一定是充满活力的,通常情况下,男生愿意去挑战鲜活的事物,我想到了大多数中国女性,没有生机,总是说保守是自己的底线,可是散发性趣和保守并不冲突,你至少得让男人对你有性趣吧,没有性趣怎么会追你呢?其三:论我的第二故乡: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爱世界名著,无节制的爱,我爱英国,英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总是会被它的温带季风性气候所吸引,我也总是会被传承下来的君主立宪制所感染,我爱它的绅士文化,我爱它的一切,即使我知道当今时代它已经暗淡很多,但我还是爱她~我爱这部剧的原因有很多,也有很多保留意见,但我爱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看到了很多最真实的东西,这就是戏剧。
模仿游戏观后感2当我们每个人只要在指尖轻轻一点就能够将信息传播出去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感谢一个人——艾伦图灵。
正是因为他坚持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奠定了计算机的逻辑,才能让后人在这基础上研发出计算机。
在二战中得以存活的人也应该好好感谢他,一个可悲的天才。
少年时候就已经出类拔萃,写出了许多有关数学的论文,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选为研究员,后来更成为了英国皇家学院的会员。
也许正是因为天才所具有的特质,使他与身边的同学格格不入,因此他沦为了同学欺凌的对象。
克里斯托弗的出现让他不再孤单,也正是他的一句话“有时候正是那些无人看好之人,成就了无人能及的成就,”支撑着图灵的少年时代一直到死去的生活。
所以,图灵才会对克里斯托弗有如此深的情结。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都会对自己好的人格外重视,即便是一个再自私的人也会对对自己好的人慷慨。
在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怪物的时候,有一个人愿意接纳你,理解你,我们对于这个人产生一种爱慕自然是人之常情,即便这种爱慕发生在同性之间也是合理的。
能够让我们当做家人一样对待的朋友,一定是在我们的人生中感动得我们最多的朋友,因为才会对他产生一种异于爱情的友爱。
以至于后来发展为同性恋一点也不奇怪。
我是非常排斥同性恋的,因为我觉得那不符合常理,我会带有色眼镜去看这一类人。
但是知音难觅,就像伯牙与钟子期一样,伯牙的琴艺再高,子期不在了,琴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某些人或许就是为了某些人而生的,一直与自己的知音相依相偎,相知,即便是相爱又何妨呢?一个懂自己的人或许会比任何旁人的异样眼光都来得重要千倍万倍。
异性之间作为知音的爱,超越了友爱,也超越了异性之间的情爱。
对于图灵与克里斯托弗之间的感情,我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合伦理道德的。
以此为罪名去摧残一个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我认为这才是最不合伦理道德的。
而且还要他承受化学阉割所带来的巨大的身体伤害,简直是不人道的做法。
无论是同性恋还没合法的当时,还会同性恋已经合法的现在,我都不认为图灵的罪名成立,更不至于接受那样的惩罚。
图灵的离世,简直是整个世界的一大损失。
幸运的是,懂他的人不只是克里斯托弗,还有一起破译德军电报密码的三个朋友,还有红颜知己——琼。
在丹尼斯顿即将摧毁图灵辛苦研制的时候,他们三个人站了出来,说“如果你要fire图灵的话,也将我们fire好了”,才得以保全了机器的存在。
他们不能称为图灵的知音,但绝对是朋友,只有朋友才会惺惺相惜。
琼的存在就是在图灵的高智商注入为人处世的情商,她告诉了他合作的重要性,在制作机器的过程中得以得到大家的帮助,更易于制作机器。
即便是在被图灵善意的谎言欺骗后,愤怒,在图灵被化学阉割,最颓丧的时候,她还是会积极地帮助他。
如果那时他们能够在一起,或许就会有幸福美满的生活了。
或许,琼比克里斯托弗更了解图灵,只不过图灵的心有了克里斯托弗,心里就再也藏不下任何人了。
感谢图灵在不明就里,处处被排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研制图灵机;感谢图灵为了科学研究宁可选择化学阉割;感谢图灵成就了别人所不能及的成就。
拯救了1500多万人的生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你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你是天才。
模仿游戏观后感3世界已被我们改变——《模仿游戏》观后感今年6月的时候,我来到依图实习,近三个月过去了,“改变世界”这个曾经遥远而抽象的概念,却在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中,让我感受到它现实的轮廓。
什么人能改变世界?乔布斯这样认为:那些方孔中的圆桩,他们总是异想天开,既不喜欢循规蹈矩,也不尊重既成事实,他们进行着变革,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最近在大陆上映的电影《模仿游戏》,说的是人工智能先驱艾伦。
图灵的故事。
图灵在人工智能领域所做的开创性的工作,和他在当时不被认可时所坚持的信念,应该就是乔布斯所指的,“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这部影片让我联想到依图的工程师,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坚持,也因为他们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不是图灵那样的天才,一样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
先回顾一下《模仿游戏》。
影片以一个监狱内的画面开头,数学家、剑桥教授图灵因为同性恋而被起诉,在图灵的缓慢自述中,镜头带我们回到了二战时期,以图灵为首的科学家破jie德军密码系统“英格玛”的艰辛之途。
在破jie 德军密码系统“英格玛”的过程中,英国军方召集了一批全英国的顶级学者来进行破译,面对一天一千五百万万亿种的可能存在密码,其他密码破译家选择通过不停歇的人工运算来进行破jie,只有图灵始终坚持——用机器来对抗机器。
这在当时是一个绝对开创性的想法,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是一个绝对疯狂的想法。
在进行密码破译机的研究过程中,他遭到了来自多方的反对和质疑,一开始是同伴的不解。
这是一群和时间赛跑的人——就在每次对话的一分钟内,就有3个英国军人因为“英格玛”系统而死去,而在同伴看来,图灵却不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更快的运算,而是日以继夜地捣鼓他的“大家伙”,从未成功破jie过一份情报,为了自己可笑的幻想做无用功。
可以想见的是,在当时应该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过程,因为过高的先见性使得自己并不能被众人理解,精神上无人能够契合。
但先驱之所以能够成为先驱,便是因为在孤独中仍然能够坚信自己的想法,就像是被某种使命所驱使,也终将能够完成这个使命。
在这期间,相比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对待创造机器以改变世界这件事情的激情应该更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后来,在军情六局局长斯图尔特?孟席斯的帮助下,图灵主导了后来的密码破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制造Christopher(对抗“英格玛”的机器)的过程中。
在这期间,他还招收了新的成员琼?克拉克,由于她的帮助使所有组员空前的团结,并于两年后成功破jie了德军密码。
寥寥数笔,似乎就概括了图灵在二战中所做的贡献。
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是由无数的失败、困顿以及自我怀疑堆砌而成的。
对于优秀的人而言,比起从不间断的努力,更加艰难的过程应该是看不到尽头的失败,特别是这样的失败,因为战争的炮火声和无数牺牲的生命而显得更令人沮丧。
坚信、勇气和承担应该是这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在无尽的失败中仍然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勇气继续走下去并有勇气承担因此带来的一切后果……回到现实,公司这群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的工程师们,又在做着怎样的事情呢?在跟他们相处的这三个月里,我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经历,走在这条路上曾经有过的犹豫,有过的来自家人、朋友的反对,甚至是对于自我的怀疑。
他们原本可以去著名的世界级企业工作,或者进国际顶级的学府深造,还有其它光芒夺目的选择,但是他们只是出于非常朴素的想法来到依图,聚在一起做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
在一开始不被理解,没有成果的早期可以想见是一个及其孤独的过程。
创业的过程中,成功的范例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是在互联网上被万众瞩目广为传播的,而创业大多数失败或者每天都经历失败才是真相。
每一个有些许天赋的普通人在现实面前仍旧需要背负生活的压力和难以突破的困顿。
团队中的大多数都曾在依图度过一段低落的日子——要么意识到自己和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巨大差距,反省曾经的春风得意;要么纠结着人生新阶段的选择,犹豫如何跨过眼前的分岔口。
记得某次和组里的老大聊天,他说自己有一次去帮客户装机,结果2天硬是没有装好,回来时坐上大巴,感觉就像逃难一样。
他首先感到惶恐,发现过去的工作方法知识都很难用到新的环境中;但仔细想想却又释怀,庆幸于早日发现了身上隐藏的问题,明白自己还能通过努力再上一个台阶。
他说在这个团队中的三年,常常在接踵而至的考验中看到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