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

《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

《饮食文化》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名称:饮食文化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高职二年级学生
总学时:36学时
一、课程性质
《饮食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一方面注重知识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知识和能力既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餐饮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二、参考学时及学分
36学时;2学分。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掌握中外饮食民俗、中外饮食礼仪、中外茶饮文化和中外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

2.掌握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与途径。

3.能从文化的视野解读烹饪发展的不同现象。

4.能把内在的文化素养在创新菜肴中体现出来。

(二)知识目标
1.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研究的现状。

2.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

3.了解世界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

4.感知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

(三)素质目标
传承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设计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适应,行业发展”为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以适应当代餐饮专业岗位需求的发展需要。

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点与技能点相结合的设计思路,本课程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跨越理论与实际间的鸿沟,以达到融汇贯通的水平。

五、课程内容(学习情境设计)
1、学习情境设计思想
《饮食文化》突出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

即以高等职业学校饭店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培养学生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日后从事酒店行业相关岗位提供必要的知识积淀。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求面面俱到,事事说论,而是遵循择要和适量原则,论述尽量深入浅出,显白易懂,力求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给学生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兼顾内容的完整性和各个部分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同时,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注重从“文化”角度进行阐述,增强“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点。

其次,注重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己动手进行“文化”调查的能力。

2、学习情境内容与描述
表1学习情境内容
3、学习情境设计
表2学习情境1教学设计
表3学习情境2教学设计
表4学习情境3教学设计
表5学习情境4教学设计
表6学习情境5教学设计
表7学习情境6教学设计
表8学习情境7教学设计
表9学习情境8教学设计
六、课程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外,还需具有融通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设计与项目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

因此,向“双师型”转化,了解跨学科知识,走合作教学之路,变“讲授”为“指导”成为教师的努力方向和归宿。

还应积极向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双师比例,组成由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共同授课的教学团队。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
表9实训条件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学习氛围。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取录像、多媒体课件、互联网应用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强化学生对餐饮服务与管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七、课程考核
关键词:过程考评(任务考评)与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过程考评与学生实践真实产品考评的要求。

建议:过程考评与学生实践产品考评占70%,期末考评占30%。

具体考核要求可参照表11
表10考核要求
表11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
期末评价评分标准:
八、实施建议
(一)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中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

如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或操作)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

(三)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与成就感。

(四)教师应指导学习者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