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税收流失问题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姓名:冯曼学号:20101805010048 浅析我国税收流失问题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税收事关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税收流失目前是我国面对的严重经济、社会问题。
税收流失不仅造成经济运行秩序紊乱,破环了公平竞争机制,而且造成国家财政紧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减弱,甚至威胁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就我国当前税收流失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采取的主要对策,从而达到有效的防范和抑制税收流失,确保及时足额的税收收入,以便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税收流失;原因;对策一、我国税收流失的现状(一)偷逃骗避税现象尤为突出1、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大方式。
近年来曝光了不少偷逃税的大案要案,如刘晓庆及其所有的北京晓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刘晓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自1996年以来,采取不列、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税款高达1458.3万元;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及其有关联企业常州鹰联钢铁有限公司、常州市三友轧辊厂,在2001-2003年间共计偷逃税款2.94亿多元。
2、骗税现象有抬头趋势。
骗税主要是骗取出口退税,与出口退税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近年来骗税已从高价值、高税率的产品发展到普通产品,骗税人员从少数出口企业发展到专业骗税团伙,骗税手段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每年国家因被骗出口退税的损失是巨大的。
3、形形色色的避税问题。
近年来外商避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主要是外资企业通过资金转移、费用转移、成本转移、利润转移等避税手段达到推迟进入获利年度不交或少交所得税。
4、抗税行为时有发生。
抗税作为我国税收征纳矛盾的现实表现,主要发生在城乡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中,如一些土法炼油、个体采矿等行业,在农村还存在着集体抗缴农业税的问题,每年税务战线因暴力抗税而牺牲的事件总有几次。
(二)居高不下的欠税近年来,企业拖欠国家税款现象日趋严重,每年年末欠税金额均在500亿元以上。
从税种分布看,欠税主要集中在“两税”上。
如昆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银行存款余额超过8亿元的情况下,欠缴2002年应交税款1.53亿元;石家庄新乐国人啤酒有限公司2003年9月末欠缴“两税”1.33亿元;湖北省红安卷烟厂2002年12月底欠缴“两税”高达2.23亿元(三)滥用税式支出问题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税基变窄,宏观税负趋于下降。
据估计,全国每年减免税达1000亿元,有的地方的减免税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0%以上。
近年来的减免税又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政策性减免税越来越多,税基受到严重侵蚀;二是各地对扶持性和困难性减免的审批尺度不一,操作上随意性很大。
(四)以费挤税日益膨胀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应有的分配制度不健全,各地方和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千方百计截留国家税收,对企业搞“包税”或变相“包税”,再通过其他途径转化为制度外收入,并人为使收费刚性大于收税刚性,以费挤税,导致财政分配中非税收入大于税收收入。
过多过滥的收费,加重了企业、个人负担,使税源减少,使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受到打击,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五)大量的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的存在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现象。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税费负担的增加和政府管制能力的不足,加之法制、法规的建设不够健全,给隐形收入与地下经济大开方便之门,走私贩私、无证经营、制假售假、色情贩毒、现金交易等活动,偷逃国家大量税收,造成了巨大的税收“真空”。
二、我国税收流失的主要原因(一)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纳税意识淡薄造成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是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
我国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集体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
由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养成缺乏传统的积累,以法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还未建立起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由于税收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就使得这种被分配产品的所有权从纳税主体手中强制的、无偿的转移到国家手中。
这无疑是对纳税人的一种剥夺,导致纳税人利益的减少,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少缴税或不缴税,尽可能多的增加税后利润。
(二)税制结构存在缺陷,使税收流失趋于越大税收制度的不合理是导致税收流失的法律原因。
随着经济形式不断的变化,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的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实体要素还是程序要素上都存在着若干缺陷,阻碍了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尽管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对经济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却明显具有阶段性、过渡性的特点。
税收法律和法规是国家立税的法制依据,是税务机关征税的唯一标准,也是纳税人纳税的唯一依据。
税收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否与税收流失有着直接关系。
然而我国没有一部税收基本法,也没有相配套的税务违章处罚法、税务行政诉讼法等,许多税种都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暂行条例开征,税收立法呈现立法行政化趋势,税法的权威性和透明度不够、操作性较差。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知识经济的兴起,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入世后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税制的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
(三)税务部门征管不力,造成税收大量流失税收流失与税收征管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在相互抗争中达到均衡。
当前税务部门征管不力,导致税收大量流失。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征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要求。
二是部分税务机关擅自扩大优惠政策执行范围,或变通政策违规批准减免税。
近年来,我国税务部门虽大力加强了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由于受资金、技术、人员、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我国发展的不协调,没有在全国形成网络;同时由于没有与工商、银行、海关等相关部门联网,无法实现信息的交流、沟通和共享,使计算机管理的效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税务稽查率低。
(四)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不实,导致税收严重流失一是企业违规核算,少计收入多列成本,少申报和缴纳税款。
如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油分公司,采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的手法,少计增值税、所得税款共计1471.52万元;南京市玄武区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截至2003年9月未及时结转已完工项目利润,少缴纳企业所得税4500.97万元。
二是有的企业与税务部门、地方政府相互勾结,利用税务部门与地方政府联合出台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少缴税款。
(五)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以费挤税现象严重在局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权代法、轻税重费、藏富于民、越权减免等现象,造成税收流失。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越权制定减免税政策,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程序,使税务机关执法不到位,税款大量流失;二是行政干预税收收入,不切实际地下达税收任务,迫使税务机关收过头税、预征税款,强压企业贷款纳税,竭泽而渔,寅吃卯粮。
三是费多税少,以费挤税。
既有政府行为不规范,实行“税费一站式征收”,化税为费,截留税款,也有职能部门巧设名目,侵蚀税基,导致“费挤税”现象及纳税人“先费后税”等扭曲行为,加重了生产经营者的经济负担,造成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的税款流失到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纳税单位甚至个人的口袋中。
(六)缺乏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工作却没有相应的跟上。
为了追逐利润而践踏法律,有损社会主义公德的现象大量出现,人们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意识十分淡薄。
三、治理我国税收流失的对策(一)树立公民的正确纳税理念树立公民正确的税收理念,是治理税收流失的基本前提。
税收理念的更新和税法意识的增强,是减少税收流失的重要出路之一,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很难一蹴而就,需要税务人员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并且税务机关应将其列入长期工作计划中,注重在税收立法、税收执法中,渐进式地提高全民纳税意识。
税收宣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持续、稳定、系统地开展下去,而不能仅局限于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要达到“为税收工作创造良好环境”的实效,而不是搞不实的“空架子”,只有取得了实在的效果,税收宣传才有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教育宣传,应把税收的基础知识编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将公民的税法宣传从小抓起,并贯穿于成长的全过程。
如在中小学将税法宣传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税法应成为法律课的重要部分,把纳税义务教育作为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国民从小就树立“纳税光荣”的观念,使国民从小就知道社会主义税收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还有在税收宣传时,不同的税种宣传上也要有针对性,注重宣传实效。
另外,还需要增加税款使用的透明度,纳税人如知道其交纳的税款的详细用途,会减少其“厌税”的心理,增强其纳税意识。
要奖罚结合,对纳税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表彰,对偷、骗税和虚假发票的要严惩不贷,并进行广泛宣传,对全社会起到警示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稳步推进税制改革首先,要加强税收立法,确保法律的严密性。
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母法,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相应配套的税收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税收基本法》统领下的各单行法律、法规,其相互之间的法律级次、隶属关系应当理顺,形成科学的体系。
在完善税法本身的同时还要加强税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和配合,如票据法、商业银行法等,可以将银行等部门配合税务机关执法的规定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增加对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
其次,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
加大税务执法的力度,大力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度,以减少偷逃税款的预期报酬。
优化税务执法环境,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使税务机关独立履行职能,不受任何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干预,提高税务执法人员的法制素质和业务水平。
再次,健全税收法制保障体系。
应建立税务警察,加大侦查力度,制止和打击税收犯罪活动,强化税务执法刚性,维护税收秩序,同时成立税务法庭,提高税务司法水平,使税务纠纷和税务犯罪案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判处理。
(三)改进税收征管手段税务机关应改进征管办法,强调专业化分工,按登记、征收、检查三大系列设置税务机构,并采用计算机对税务征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加快税收征管现代化进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沟通与共享,尽快形成一个以“金税工程”网络技术为基础、高效、迅速的信息和管理网络,充分发挥计算机在税务工作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将人工稽查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提高稽查质量,实现征管方式的现代化、信息化;同时通过与海关、工商、金融、企业等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加强信息交流,防止偷、逃、骗税,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征管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