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运行变化)。
我国古代思想家用这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
中国传统命理学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天道的规律,地道的运转,人与人的万事万物多是由五行的原理来定的。
如唐星相家、袁守城,他能推算出天气某时有云,某时开雷,某时下雨,雨数几点几分。
道家内家功,练气,以五行的原理来养生。
天地人三才,做事的原则都是以五行相生相克等,作于规律。
所以古曰,五行通天地,八卦定乾坤。
五行之前,先生什么,诸书都没有说清,只有连山易中有大体说到。
再早只有水,水中有昆虫,经过太阳之火的铸练,时间久了,就变成土地。
比如,鸡蛋内是水,经过母鸡的孵化,有了温度,就变成了小鸡,小鸡就是动物土也。
土能生万物,就生出草木植物,有了草木植物死后就有矿物质,比如煤矿就是木质变的,故曰地生金。
地中时间过久了就会变生金属矿物质,金属矿物质存有很多的热量,时间久会变成火。
比如火山爆发就是明显的例子,只能有了五种元素,他的循环变化无穷无尽也。
有了五种植物后,就变成动物。
动物是昆虫开始,后变有足动物,再变飞禽,五行大概就是这样的衍变而来的,有的高山还有发现水中动物,珠穆玛拉峰发现乌龟壳。
有的山上石头,多是水中的沙石结成,尽之还有蚌壳等等。
由此可见先生有水,水生土,土生木,木生金,金生火。
多是有克而生衍的,也就是有了矛盾和压力,才有了新的发明。
(二)、万物起源:五行大义曰: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
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八风六律为纲纪。
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资用。
人有五常以表德。
实资五气,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铸万物。
意思是说,五行就是源于大自然中的五种气体,以阴阳为根本。
以阴阳之气变化出春夏秋冬四季之气。
依靠天上所显示出的五种季节天象,春天木、夏天火、秋天金、冬天水,每季后一个月属土,五种气的滋生万物。
在地上形成八风六律的纲纪。
八风者,坎为大刚风、乾为折风,艮为凶风、震为婴儿风、巽为弱风、离为大弱风、坤为谋风,从而便形成了造化的根源。
地上得此五气者,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也。
五行就是五种材料与之相对应,万物依靠它孕育,产生和变化,各种生灵与其在感通,人体得了五气就是五藏之气也,而起还有五种性格仁、义、礼、智、信在社会上称之五德,政府官员也依据五行的性质分为五种事,就是社会政治也,都与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五行学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但随着近代学的发展,这两种学说的物质构成理论都被否定。
西周末年,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
《国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到《尚书·洪范》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味咸,炎上味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克相生的思想,且己把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
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上,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此所说的可知,西周末年的“五材说”还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说”,已经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
五行说至此已经臻于完善。
、五行与中医中医理论把人体分成阴阳两大类之气,十二经胫胳的气血循行,以五脏六府的五行之气。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五脏生理活动特点,如脾为生化之源,土可生化万物,故脾属“土”。
肾属(水)肺属(金),肝属(木),心属(火)。
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对脏腑的关系。
五脏的病变以及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关系来说明。
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
(四)、史籍见载的五行说(《尚书·洪范》五行说,六经论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的认识,为现存最早的有关五行学说文献记载。
认为“水代表具有润下功能的事物;火,代表具有炎上功能的事物;木,代表具有曲直(蔬泄)功能的事物;金,代表具有从革(肃杀)功能的事物;土,代表具有稼穑(滋生)功能的事物。
反之,具有润下功能的都可称之为“水”。
具有炎上功能的都可称为“火”,具有曲直功能的可称为“木”,具有从革功能仍可称为“金”,具有稼穑功能的都可称为“土”。
以之作为分类归纳繁杂客观事物的标准。
(《吕氏春秋》五行说: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十二纪》是以五行表述世界体系的学说。
《易经》一书专道阴阳,不谈“五行”,后世用“五行”,“纳甲”等解释《易经》者,大抵以《吕氏春秋》为思想基础开始的。
(京房氏五行说:西汉京房以五行解释《易经》的学说。
《系辞》,《说卦》虽讲天地之数,以五为贵,但真正以五行解易者始于京氏。
《京氏易传》“生克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
”其说有三,1、是五星配卦。
五星者,镇星属土,金星为太白,太阴为水星,岁星为木星,萤惑为火星。
六十四按八宫卦次序,各配以土、金、水、木、火五星,周而复始。
2、五行爻位。
以五行配八宫卦和卦中各爻。
认为:“八卦分阴阳,六位配五行。
”其法以爻配地支,再配五行,以此解说《易经》。
3、卦爻五行生克以八宫卦为母,以其爻位为子,按五行关系,确定母子之间的相生或相克。
④郑氏五行说:又称“五行生成说”。
东汉郑玄以五行解释《易经》筮法及象数的学说。
本于刘歆《三统历》五行数说,京房五行爻位说《礼记·月令》五行四季说,《太玄》五行配时说等,认为水、火、土、金、木五行之数分别为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前者为生数,后者为成数,并以此解释《周易·系辞》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及《易经》义理也。
五行生成说是五行相生和卦气相结合的产物。
其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天之五数与地之五数,“二五阴阳之合”说明万物的形成。
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相一致,后者源于前者。
以五行相生为核心,通过易学形式,构造一个具有数的规定性的时空模式。
(五)、五行特性及生克关系金、木、水、火、土五行各自具有独特的性质,相互之间或促进,助长和滋生,或仰制和制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行相生和相克”。
在它们的生克制化中自然与人类世界维持着平衡不断发展。
五行特性:(一)金的特性:金主义。
金曰“从革”,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度,变革,杀的特性。
金其性刚,其性烈。
(二)木的特性,木主仁。
木曰“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
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纳水土之气,可生长发育,故木又具有生发向上修长的柔和,仁慈之性。
木直性和也。
(三)水的特性:水主智。
水曰“润下”,润者,湿润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润向下,钻研掩的特性。
水:其性聪,其情善。
(四)火的特性:火主礼。
火曰:“炎上”,炎者,热也;上者,向上也,故火有发热温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驱寒保湿之功,锻炼金属之能。
火:其性急,其情恭。
(五)土的特性:土主信。
土曰“稼穑”,播种为稼,收获为穑,土具有载物,生化藏纳之能,故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具贡献厚重之性。
土:其性重,其情厚。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为源头。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以众胜寡:故水胜火,因火遇水便熄灭。
以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以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克锯树木。
以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木根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以实胜虚。
故土胜水,因为土能防水。
古人认为宇宙间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原理构成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像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
⑤五行次序与归类,旺相、休囚、死、天干地支的属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