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的1. 品味语言2. 理解母亲的人物形象二.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增强亲情认识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本文,做同题作文训练,训练叙议、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课时四课时五.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老舍、罗曼加里)二、两位母亲的比较 1、母亲的性格2、母亲的特点3、母亲的爱三、分析母亲的重点性格四、体会身边的亲情五教学过程(一)导语: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善于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行为趣味,下面我们学习老舍自传性的写自己母亲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
(二)研读课文,落实重点1 从整体入手,先读后说;感知母亲的勤俭朴实,坚韧执着,宽容大度,博爱热情,乐观勇敢,勇于奉献的感人形象。
让学生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
让学生反复朗读,朗读中加以指导,读出语句恰当的停顿,语速和感情,在朗读中让学生想象母亲的形象,体会感悟母亲的软而硬的性格。
教师适时引导启发。
⒉重点体会母亲给我的“生命的教育”a) 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教育”的丰富的内涵b) 让学生找出表现母亲给我影响的语段或语句c) 让学生用自己的词归纳总结母亲教我学会了那些有用的东西d) 结合作品本身体会作者其人,体悟母亲给作者带来的人生观的影响。
老舍其人:对普通人热心关注,对平凡人真诚赞赏,始终追求灵魂的至真至纯,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
追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⒊品味语言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1)站在全篇的角度让学生谈本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诵读,积极讨论。
热烈交流。
然后畅所欲言本文的语言风格。
板收学生的交流合作结果。
(平实无华,含蓄自然,口语化,常使叙述、白描、议论抒情相结合)。
使学生理解这样的语言风格才能使赤子之情见真见诚。
(2)以第13自然段为重点段认真研读,体味语言艺术达到的效果和魅力。
1. 大致理解本段的内容及突出的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2. 体会作者怎样调动语言艺术,使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使伟大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的。
3. 学生勾画重点词语,并交流合作讨论这样词语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归纳作者调动语言艺术的方法:a) 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b) 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c) 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感情总结,这样的语言风格恰到好处的表达作者了对母亲的赤子之情,平实中见真情。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富有韵味。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的千变万化。
意韵丰厚富有韵味。
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本文以时间为序,在塑造人物、抒发感情上的重要作用。
A)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谈以时间为序的长与短。
B) 讨论归纳时间顺序的安排容易使作品平淡如水,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文章的感情愈来愈浓烈,人物形象愈来愈丰满,从而使高潮在结尾处出现。
六回顾全文,领悟情感内涵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从思想、内容、写法上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拓展延伸,做同题作文训练通过做同题作文训练,实践本文所学的写作手法,并通过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受自己母亲的不凡之处。
培养感恩亲情的情怀。
二.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也是一篇记人散文。
全文共分六部分 :(一)第一部分 ( 第 1-8 段 ), 通过描写母亲前往部队看望儿子的一个场面 , 来展示她张扬的个性。
第 1 段 , 交代母亲看望儿子的时间 :" 战斗打响的那一天气地点 :" 法国南部的沙龙·戴省的空军学院 " 。
以此 , 突出这次探望的特殊性。
第 2 一 7 段 , 主要写母亲的言谈举止 : 首先 , 她全然无视 " 军人们的好奇目光飞泰然自若地 " 拄着手杖 , 叼着香烟 ", 表明她的心目中此时只有儿子。
所以 , 她才会 " 用一种大得足以使在场每个人都昕得见的声音宣布 " 自己的儿子 " 将成为第二个盖纳梅 " 。
其次 , 在那些军人们表示不相信的 " 哄堂大笑 " 中 , 她 " 抓起手杖 , 对着大笑的人群做了一个威胁的手势 , 又发出一个鼓舞人心的预言 ", 预言自己的儿子 " 会成为一名伟大的英雄 , 勇敢的将军 , 法兰西共和国的大使气而当儿子表示 , 母亲的言行正在损坏儿子在士兵中的声誉时 ," 她的嘴唇开始颤抖 , 目光里露出了自尊心受了刺伤的样子 " 。
这里 , 文章是借人物言行的描写来凸现母亲张扬、自尊的个性 , 以及极度的自信中所饱含的对儿子的爱。
第 8 段 , 有两个内容。
一是写儿子的感受 :" 我满怀信心地抬起头 , 望着天空一一如此空荡 , 如此宽阔的蓝天啊 , 足以让我在这里建立丰功伟绩的。
" 这种必胜的自信 , 显然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所以 , 虽是写儿子的感受 , 实际上也是在继续塑造母亲的形象。
二是写儿子的期盼 : 期盼 " 凯旋母亲身边的那一天气 " 将给她那十几年含辛茹苦、自我牺牲的生活带来何等重要的意义 , 何等大的安慰啊 " 。
这段话 , 一方面 , 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 引出第二、三、四部分的回忆 ; 另一方面 , 也与文章结尾的安排形成呼应 , 使结构不仅巧妙 , 而且严谨。
(二)第二部分 ( 第 9-11 段 ), 通过回忆 " 我刚 13 岁 " 时的家庭生活 , 表现母爱的一个侧面。
第 9 段 , 写母亲为了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 整日守在售货柜前忙活。
第 10 段 , 写母亲总要设法给儿子弄点儿好吃的 , 比如一盘牛排。
第 11 段 , 写母亲 " 从来不吃这些肉 " 。
然而有一天。
儿子发现 , 母亲 " 正仔细地用小块碎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 " 。
于是明白 , 母亲成为素食者的真正原因是为了把有限的肉省给儿子吃。
这三段合在一起 , 表现了母爱的克己无私。
第三课时一.第三部分 ( 第 12-21 段 ), 通过回忆母亲的多个预言 , 表现母爱的又一个侧面。
这一部分 , 多以对话形式出现。
尽管儿子的数学得了零分 , 但母亲坚信 :" 你将来会成为达农佐尔 , 成为维克多·雨果。
" 尽管 " 母亲常常空着肚子 , 在结冰的气温下步行回家 ", 但她仍然相信 :" 你会成为一名法国大使 "," 你还会有小汽车 " 。
也许做出这种预言并无根据 , 但对儿子自信心的确立 , 是有益的。
说明母亲不仅有天下母亲共有的 " 望子成龙 " 的企盼 , 而且还方法得当。
二.第四部分 ( 第 22-31 段 ), 仍是通过回忆往事 , 来刻画母亲 , 表现母爱。
第 22-26 段 , 写 " 我 16 岁时气母亲的工作更加劳累。
直到有一天她 " 瘫在椅子上了 "," 我 " 才知道母亲 " 多年来一直对我隐瞒着的疾病一一糖尿病" 。
这里 , 母亲的坚强也得到了显现。
同时 , 仍是在写母爱。
因为 , 这坚强源自母爱一一 " 对我的美好前途的懂憬支撑着她活下去 " 。
第 27-31 段 , 写 "1938 年我被征入空军 " 、将赴战场后 , 母亲的担忧。
但这担忧是以她一贯的 " 信心十足 " 的形式出现的一一 " 灾祸是不会降临到你头上的气不过 , 战争毕竟无情。
所以母亲仍是现实的一一 " 大概 , 你腿上会负点轻伤 " 。
从拒绝灾祸到允许受点轻伤 , 作者把此时此刻母亲既自信、乐观 , 又有所担忧 , 从而寄望于侥幸的矛盾心理和不无幽默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十分充分。
三.第五部分 ( 第 32-42 段 ), 写 " 我 " 探望病重的母亲。
第 32 段 , 交代探母的时间和原因。
第 33 段 , 写 " 床头柜上架着一个 1932 年我赢得耐斯市乒乓球冠军时得的银质奖章 ", 意味着重病中的母亲仍时时寄挂前方的儿子。
第 34-36 段 , 写母亲对儿子说 :" 你身边需要一个女人。
" 表明她对儿子的了解和关心是全方位的。
第 37 段 , 写 " 我确信一个小花样 " 正在母亲的 " 脑子里酝酿 " 。
对后文来讲 , 这是在预设伏笔。
第 38-42 段 , 着重写了母子分别时的相互微笑 , 颇含蓄 : 因为有了前面各段的充分铺垫 , 这里的微笑所包含的母子深情都在不言中了。
第四课时一.第六部分 ( 第 43-56 段〉 , 是全文的高潮。
写尔后的三年多的时间里 , 是母亲死前写下的近 250 封信 , 给了儿子战斗到胜利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
第 43-46 段 , 写母亲信中 , 把英国皇家空军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归功于儿子。
写儿子的感受 :" 母亲说话的气息通过信纸传到我身上 ", 从而增强了勇气。
第 47-48 段 , 写母亲的信 "越来越简短了", 时有悲伤的调子 :"亲爱的孩子 , 我请求你不要过多地挂念我 , 不要为我而变得胆怯。
要勇敢。
记住 , 你不再需要我了……你能够独立生活了。
" 写儿子的感受 :" 感到有点不对劲 ", 因此" 要与时间竞争 , 早日把荣誉带到她的身边 " 。
第 49-52 段 , 写母亲的信中有了一种快乐安宁的情绪 ," 似乎母亲已经知道胜利即将来临 " 。
同时 , 又出现了这样的话 :" 我希望你已经习惯身边没有我这个老母亲了 " " 我希望你回家明白这一切之后 , 能原谅我。
" 写儿子的感受 :" 她做了什么事需要我的宽恕 ?" 虽 " 绞尽脑汁 " 也 " 不能理解" 。
第 53 段 , 写我终于要回家了。
既有多枚战功勋章 , 又有已经出版的小说。
作为儿子 , 深感可以告慰母亲多年的期盼了。
第 54-56 段 , 写我终于知道母亲早在三年零六个月前就已经离开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