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小学生的生活虽然物质条件比较好,但却没有以前那么幸福。
在小孩子的身边,有很多无形的压力,对他们或多或少的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造成影响的同时,并没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想法,长久下去,造成的心理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应试教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现在到处都大张旗鼓地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只要还有高考这只“指挥棒”的指挥,学
生就会在学校的提高升学率,家长的高期望下,被迫负担更重的研究担子。
久而久之,研究繁忙,要与同学互相竞争,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即使你再聪明,但你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动不动就钻牛角尖,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爆炸。
因此,身、心两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天天过着“单调”、“紧张”、“烦躁”、“抑郁”、“无聊”的学校生活。
甚至多达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研究和生活。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尊心,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茁壮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正常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学生正在经历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期。
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变化非常大,包括性成熟和身体发育,这使得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需求。
然而,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研究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这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和心理障碍。
学生的心理发展通常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有时会出现一些小困惑。
如果这些困惑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逐渐积累并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导致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如自暴自弃、自卑、妒忌、憎恨等,从而形成孤僻、懦弱、粗暴等人格阻碍。
据调查,约1/5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困扰,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目标实现。
例如,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学生,他聪明、活泼好动,但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经常惹同学生气,不喜欢的时候甚至不写考试卷子。
当他受到委屈时,就会装病不上课,吵闹着要回家。
这些行为只是为了引起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作为班主任,我有义务和责任与家长沟通,但几次邀请家长来学校都被拒绝。
直到这个学生在学校与其他同学打架,才愿意与另一方家长进行调解。
这个例子表明,家长的不重视会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而通过多次谈话和沟通,家长开始关心孩子,用鼓励的方式帮助他改掉坏惯,让他有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改变,研究成绩也有所提高。
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研究各科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惯,促进全面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必要措施,因为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而家庭气氛不佳、管教方式不当等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此外,学生之间的激烈升学竞争、学校追求升学率和频繁的测验,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都会对学生心理状态产生不平衡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
研究表明,2/3的成年人
心理疾病源于中小学时期,而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
因此,老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研究的楷模。
要树立好榜样,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劳动成果、成绩和隐私,其次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偏袒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能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最重要的是要讲诚信,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不能答应学生的事情不做,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无所顾虑地讲话。
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老师作为学生身边最亲近的人,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只有老师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健康成长之路。
为了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将其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
通过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让他们拥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同时,新课程的理念也非常重要,需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喜欢上数学研究。
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
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
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个重要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