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意义
原始世界经济格局中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美元汇率频繁大幅的变动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都具有重大影响。
美元采用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尽管更加利于找到货币真实价值,它总是与频繁的波动,高成本和外汇风险相联系。
美元汇率风险广泛地影响到宏观经济,微观领域,家庭和个人。
因此,找出美元汇率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波动。
国际资本流动为大量的经常账户失衡提供了融资,这些资金流的波动似乎是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或者外汇市场是一条重要的渠道使得它们能够传递到国际经济体系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元汇率经历了显著的波动。
1980年至1985年,美元经历了升值,在随后两年中贬值,之后在1988年至1997年,美元一直处在升值的通道中。
2002年以来,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都呈现大幅的贬值。
2007年爆发了次贷危机,巨额的金融援救计划使得美国财政赤字不断飘升,而出人意料的是当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时,美元却从疲软转向坚挺。
总之,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美元汇率的波动可谓跌宕起伏,其背后的原因也令人费解。
这些疑问将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投资和政府宏观政策产生显著的影响。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美元汇率经历了超调,这又是以往汇率研究中没有涵盖的新的背景因素。
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元汇率的的变化和经济形式之间的联系吸引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美元作为石油的定价货币,其汇率与油价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
2001年以后,政策监管的放松使得原油期货的投机活动越发活跃,美元和石油作为两种投资资产,由于替代作用而产生了更加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然而,油价持续上升带来的通胀压力可能导致美联储提高利率,造成美元升值,因此油价与美元汇率也可能呈正相关关系。
将美国工业产出系数、联邦基金利率与OECD商业库存水平这三个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对于2001年之后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原油价格对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的长期弹性系数为 -5,即美元每上升1%,油价下跌5%。
石油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商品之一,石油价格波动牵动着世界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与世界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关系密切。
一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长期处于波动之中,尤其自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更是呈现出大幅上涨和剧烈波动态势。
1974年之前石油价格长期稳定在固定价格上,自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后油价在70年代经历两轮暴涨,80年代油价的总趋势是在波动中下滑,特别最近的十几年来油价在波动中实现了急剧的上涨。
以WTI (美国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为例,2000年1月初始交易日WTI现货收盘价格为25.56美元/桶,2001年11月15日收盘价格回落至17.5美元/桶,2002年后开始长期的上行走势,尤其2004年后开始呈现快速上涨态势,2008年7月创出147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点。
虽然2008年12月跌至30美元/桶附近,但随后又出现持续上涨的态势,2011年5月再次突破百元大关,油价持续在较高价位运转。
对石油价格的决定因素与油价波动的关注引发大量研究。
石油价格波动给石油生产和消费带来收益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通过国际贸易被放大之后,对世界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与美金牢牢挂钩的石油价格的波动的规律来分析美元汇率波动对油价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