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教学博苑03-02 1057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学案一、整体感知《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通篇追忆往事,以朦胧的意象表达诗人无限迷茫的心境。

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为无题诗。

此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意旨隐藏很深,晦涩难解,众说纷纭。

金末元初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清代诗人王士禛也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感慨。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是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

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

二、学法引导学习李商隐的诗作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人论世,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对李商隐的生平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理解他的诗作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必须正确对待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比兴手法,防止穿凿附会式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鉴赏;三是不求对李商隐诗歌的字句上的甚解,重在领略他的诗作的通体之美,以得精神之享受。

清末民初大学者梁启超的读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探究解读问题探究一: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思路点拨:《锦瑟》一诗,主旨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缈,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所以,至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非得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往这里套。

若夫,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作政治诗来读了。

今天有许多学者认为,《锦瑟》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问题探究二: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思路点拨:这首诗首联从“海外”说起,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个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嘲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问题探究三:如何理解李商隐诗的用典?思路点拨: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

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蕴;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

应用迁移一、语言基础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锦瑟绵延棉花玉帛B.琴弦船舷炫耀眩晕C.蝴蝶猢狲珊瑚醍醐D.晓筹饶舌骁勇妖娆2.下列各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

C.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D.如何世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锦瑟无端(没有来由地)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B.此情可待(可以等待)成追忆(回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迷惘,茫然)。

C.海外徒闻(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更九州,他生未卜(预料)此生休。

D.此日六军同驻马(这里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当时七夕笑牵牛。

4.李商隐诗歌名句填空。

①天意怜幽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

①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

④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桐花万里关山路,______________。

⑦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碧海青天夜夜心。

⑨______________,同向春风各自愁。

⑩直道相思了无益,______________。

二、课文阅读(一)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下列对这首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梦醒之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在。

“迷”,是痴迷的意思。

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

这一典故表现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沧海月明珠有泪。

”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

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

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产玉之山。

在日光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

这一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渺茫难求的惋惜之情。

(二)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想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

“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

“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知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传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杨贵妃、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三、课外迁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①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②,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①贾生,即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史记·屈贾列传》:“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②前席:古人席地跪坐,在两人谈话投机时,倾听的一方常不自觉地移坐向前。

1.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主旨是:赞扬贾生才能出众、学识渊博。

B.这首诗的主旨是:赞扬文帝求贤若渴,虚心纳谏。

C.这首诗的主旨是:讽刺贾生只会谈鬼神之事。

D.这首诗的主旨是:讽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2.下列对这首诗相关诗句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召见贾谊。

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

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笔法。

B.“贾生才调更无伦”,“才调”,即才气。

“无伦”,无与匹比。

这是对贾谊的赞扬,令人宛然可见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

C.“可怜夜半虚前席”,“夜半”表明文帝、贾生君臣话语投机,不觉时间流逝夜已深;“可怜”,即可爱,表明了诗人的赞叹与羡慕。

D.“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可是在这首诗中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请简析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韩冬郎①即席为诗相送李商隐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