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北平(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魁.梧(kuí)狼藉.(jiè)狭隘.(ài)媲.美(pì)B.嗜.好(shì) 压.轴(yà) 裸.体(luǒ) 轴.承(zhóu)C.珐.琅(fà) 街衢.(qú) 露.脸(lù) 褴褛.(lǚ)D.祈.年(qí) 露.天(lù) 调.查(diào) 嬉.戏(xī)解析A项,藉—jí;B项,压—yā;C项,露—lòu。
答案 D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它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
B.那里是皇帝祈年风风雨雨....之处。
C.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处,你可以和贤人与恶人往来,和学者与赌徒往来,或者和画家往来。
D.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解析B项,“风风雨雨”比喻重重的艰难困苦。
应改为“风调雨顺”。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狭隘,好奇多疑,有的宽怀大量,豪爽达观。
B.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C.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D.它有城楼与齐楼,它有庙宇、古老花园、寺塔。
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以及每一座桥梁,都具有历史典故。
解析A项,“多疑”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B项,顿号应改为逗号;D项,第一个句号应改为冒号。
答案 C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B.④③⑤①②C.⑤②①④③D.⑤③④①②解析④句是点明说明对象“语言”,是句段的总起句,放在开头;①紧承第④句,说明语言的运用需要“讲究一点修辞”;⑤句承接前句说明“好的修辞”的条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③句从反面说明“语言不符合语法”“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②句补充说明,针对“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方法”的特例,指出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
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⑤③②。
答案 A5.请以“初春的雪”为描写中心,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两种修辞方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话,不超过50字。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了表达的生动形象这一考点,并要求在给出的四种修辞中选择两种进行写作。
写作时应注意比喻、拟人主要是增加表达对象的生动形象,要有一定的联想力,排比、对偶则是整句形式,利于抒情,可结合自己特长选择恰当的修辞方式。
答案示例一:三月的春天明艳无比,积雪被涌动的春意闹得忍不住“扑哧”一笑,笑开满山杜鹃,闹成一江春水。
示例二:山头的那簇雪变成了一溪欢歌,携带着阳光,携带着春意,唱入黄黄的鸭蹼,唱入软软的新泥,唱入低低的荒村。
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狭隘,好奇多疑;有的宽怀大量,豪爽达观。
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
它包容着新旧两派,但它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
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
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
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6.第一节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用概括性的文字写出北京特点,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谈一下第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北平的特点: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
作用:全文的总起,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总领全文内容。
7.第二、三节表现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用两组形象化的比喻构成对比,从而表现出北平的特点。
答案第二、三节采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的特点。
8.画线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结构上、节奏上、句式上来回答语言的特点。
答案六字为主,结构一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的反问句更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9.作者为什么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扣住“老大”来作答,结合文本答出北京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特点。
答案作者将北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它“根脉深入地中”,树干树叶“藉之得畅茂”,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比喻为“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
昆虫之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的。
同样,一个生活在古老而深厚的北平的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得全面而恰当的。
作者这样说,是在突出北平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特点。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浙江的感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
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
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
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
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
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
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
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
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
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
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
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
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
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
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
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
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
它是有性格的。
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判断。
A项文中写到了饮食,但没有证据证明饮食“占有重要地位”,也无法证明“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属无中生有。
D项文中多次提到“水”,“水”的确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根据第5段的论述可知;但“水”并没有贯穿全文内容,并非“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