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在学院党政领导和学院老师的关心、支持下,坚持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实施文化育人工程,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实施“农耕文化”育人工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以“农耕文化”为载体,实施文化育人工程,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引领,实践锤炼”为核心的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该文化育人模式被评为2012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1、文化引领,增强专业认同。
(1)设立“安徽农业大学微农博馆”,传播“农耕文化”。
为深入建设并传播“农耕文化”,我院于3月2日开通了新浪微博“安徽农业大学微农博馆”。
同学们利用时尚、新颖的微博展示平台,通过和博友们互动转评,更充分地了解了“农”文化的内涵。
同时,通这一微世界来让同学们了解“农耕文化”,提升“农”的素养学习,进而引领更多的农科学子树立“关爱三农,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
(2)成立“农耕文化”研究会,教育引导同学“学农、爱农”。
研究会采用传统模式和时代媒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院刊《农苑》以及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积极开展工作,用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感召同学,用典型事例激励同学,用“三农”思想引领同学,不仅把研究会建设成为了工作活跃、作用明显、同学信赖的共同家园,也增强了农科同学对“学农,爱农,事农”专业思想基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通过实践锻造,提升专业技能。
(1)文体活动,专业技能与品德育人融合
指导院团委、学生会则开展了“田园乡风”农业科普知识竞赛、种子鉴别技能大赛以及即将开展的农耕趣味运动会等融合专业和娱乐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同时还在迎新晚会等重大活动中植入“祭农大典”等“农耕文化”内容。
通过学院引导、团学推动、班级联动的组织模式,形成了全方位的“农耕文化”育人氛围,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品德教育的双提升。
(2)社会实践,专业技能提升的大平台
为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同学们专业技能,鼓励同学们在校期间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共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37项,参与同学200余人。
今年暑期学院集中组建4支社会实践服务团,其中1支国家级重点团队,2支校级重点团队和1支校级团队分赴四个不同区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要求所有没有参加集中组队的同学都要结合专业特点就近就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同学400余人。
通过校内参与科学研究和校外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技能。
安徽农业大学赴查济村科技下乡志愿服务团被评为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三等奖。
(3)“虚拟班”,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大熔炉
由不同年级和专业同学组建了“农耕实验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等两个虚拟班级,由老师全程指导,让同学们通过全程参与“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作物生产过程,了解了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同学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并有19名同学报名参加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团队。
(二)实施“德专并济,以德为先”的班级特色文化育人工程
为破解学分制条件下班级“貌合神离”的现状,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学院规划和设计班级特色文化申报选题导向,如“班级特色主题班会”、“班级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的培养”、“班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养”、“班级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班级特色素质拓展活动开展”、“班级创新交流平台建立”、“班级凝聚力培养”等方面。
让各个班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凝练。
所有非毕业班级的24个班级都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进行了申报。
通过班级特色活动建设和实践,有效地实现了“物质层面”的第一课堂和精神层面的“第二课堂”两者的有机融合,形成了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激发了班级的内生动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好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学生就业及考研辅导工作
在全院老师支持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学院注重抓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在院内举办小型洽谈会,召开专场招聘会以及单独推荐困难就业毕业生就业等形式解决毕业生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达到了98%一次性就业率,通过召开毕业典礼、发送离校温馨提示等营造安全文明离校氛围。
邀请研究生学院(处)相关领导和老师进行考研前辅导报告和考研后复试等辅导报告,为高年级学生考研做好服务。
08级农学学生87人,考研30人,08种子专业学生34人,考研18人,08级烟草专业学生36人,考研11人,08级草业专业学生43人,考研7人。
大力加强创业教育,2012届毕业生中有3人自主创业。
在校创业的同学达到了10余人。
营造了良好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氛围。
学院获得2012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个人获得就业指导课大赛三等奖,指导学生完成的创业作品获得校“兴农杯”大赛三等奖。
(二)奖贷勤补工作
在学生解困方面做到经济上、精神上双重解困,培养学生向着自立、自强、自信的方向发展。
按时按质完成国家奖学金(含励志)、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困难补助以及我院校友季朝阳先生设立的“曙光奖学金”等奖助学金的评比工作。
全年共计完成评定奖学金242人,国家资助238人,社会资助117人。
(三)主题教育活动
在重大节日和重要节点举行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举行了庆祝建团90周年暨“五四”红歌会、“迎十八大、庆国庆”红歌会、院徽设计大赛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受到了安徽教育网、中青网、中安教育网等媒体的报道。
一年来,学院学生获得了安徽省高校十佳校园记者、安徽省消息类二等奖、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二等奖、安徽省花卉博览会插花大赛三等奖、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第八名、校大学生军训队列评比第一名、内务评比优秀组织奖、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模拟面试大赛优秀组织奖、板报评比一等奖等荣誉表彰。
三、协助做好学院函授和非学历教育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利用假期,奔赴省内部分县市进行宣传和组织生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四、学生党支部书记和班主任工作
作为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能够做好支部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获得2012年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
作为2011级草业科学和2012级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班主任,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开展互动班会、寝室座谈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成长成才、心理疏通、
专业认同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五、以勤于学习自觉锤炼理想信念,不断提升从事党务工作的能力。
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十八大报告等。
并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以论文形式整理发表,《资本逻辑与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起源》已在《学术界》发表,《中华文化自信何以可能》一文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
参与完成(第三完成人)的人才培养成果——《三维联动的创新型农科研究生立体培养模式构建》获2012年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向学校思政研究会提交论文《“农耕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
自觉将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提升管理服务的能力。
另外1篇正在审稿中。
主持了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文化自觉何以可能的时代考量》和安徽农业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农耕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学院领导和各位老师关心和支持的结果。
工作思路的凝练,“虚拟班”的指导和具体管理,同学们参与科学研究的具体指导和项目的申报,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函授和非学历教育宣传以及我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离不开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在今后工作中,我将继续勤奋学习,严格自律,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大家的关心的帮助支持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不辜负组织和师生们的信任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