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苏轼传文言文练习

(完整版)苏轼传文言文练习

12.参考译文: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为”“顾”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3分。


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

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昵?”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

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

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
熙宁四年,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调任密州。

司农下令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

”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

”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知州。

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

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

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

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

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

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

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