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练习

(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导学案
1、解词:
题:悦:空:籁:
2、这首诗通过对破山寺后禅院的景致描写,抒发了诗人和
的情感。

3、根据下列问题,写出具体诗句。

(1)哪几句不仅写出环境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
(2)诗中哪句是诗人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
4、探究思考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诗的颔联隐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4)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5)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二、巩固练习
1、理解性默写
请默写出诗中以静衬静,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清晨入古寺”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B.“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尾联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为衬,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C.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
对当时美好社会的赞颂及建功立业的愿望。

D.常建,唐代诗人。

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天宝中年为盱眙尉。

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4、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6、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7、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