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

”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3.“有一湖南籍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潜心著述。

这位士人是A.黄宗羲B.王夫之C.魏源D.曾国藩4.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

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5.“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A.全新的战争观念 B.先进的军事装备C.落后就要挨打 D.多国部队的阵容6.美国一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

”“他们不觉得奇怪吗——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宣布我的思想死了吗?不断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

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台词中提到的“思想”是A.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相关思想基础上创立起来的B.标志着马克思已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C.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D.科学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使国际共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7.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8.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

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的依据是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很本改变,人民当家做主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土义初级阶段D.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9.“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

”这段话()A.揭示宗教改革本质 B.诠释宗教改革原因C.鼓舞宗教改革热情 D.冲击世俗权力阻碍10.《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

”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A.战国B.汉代C.唐代D.宋代11.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法庭立案与否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是无罪的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惟一依据12.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

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A.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B.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C.苏联的农业集体化D.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调整法》13.有人说:“19世纪物理学大厦已经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只是修饰和完美这所大厦。

”这所“大厦”的奠基者是:A、爱因斯坦B、牛顿C、达尔文D、爱迪生14.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

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

“他们”是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15.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

xx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

“它”指的是()A.基层民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6.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

”据此可知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17.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

这是由于A.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B.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C.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D.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18.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

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A.通过贵族的妥协让步不断完善法律体系B.通过平民的不断斗争来保障平民的利益C.适度调整公民内部关系来稳定社会秩序D.借助频繁的领土扩张来维护帝国的统治19.陈廷湘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中记载:按《劳动互助组织纲要》的规定,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完全是农民自愿组合的换工、换耕组织形式。

农民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加入互助合作,获取较单独耕种更多的收益,因而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优化极其低下的生产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材料表明()A.当时苏区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合作经济B.实行土地革命,建立了土地公有制C.合作经济是与政府无关的农民自愿组合D.合作经济的实行适合苏区生产力发展状况20.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源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21.大卫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津津乐道。

你认为他的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B.“我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责任内阁制”C.“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统而不治’”D.“它是总统制与联邦制的相结合,体现三权分立的一种较为完美的政治体制”22.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

这反映出()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C.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23.义和团运动期间,发生了山东高密的乡民抗德筑路事件。

时人分析原因道:“查明此次聚众阻工。

实因华德铁路公司屡议改道,致有碍濠里水利。

实因办事不遵章程,挖毁苗麦、菜蔬;遇有坟墓,不待迁徙,即行刨掘;地价又未预发所雇华工,复遇事借势欺压乡民,乡民愤恨已久。

”材料反映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高密民众仇视铁路盲目排外B.铁路设计有碍水利、挖毁苗麦C.铁路修筑不尊民俗盘剥乡民D.帝国主义野蛮凶残危及民生24.“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材料可以佐证罗马法()A.实施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B.是人为因素主导的结果C.全是法学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D.具有包容和开放的特点2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A.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出现交替上升状态B.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C.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D.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26.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四次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会议,分别是()A.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B.党的一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C.党的一大、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D.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27.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曾说:“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8.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这表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正式启动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C.单一所有制的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获得承认29.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法应为()A.公元前二世纪早期 B.公元前二世纪晚期C.公元前三世纪早期 D.公元前三世纪晚期30.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二、综合题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