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克和千克认识
课型新授使用人
主备人修改人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P87例题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点、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质量观念。
2.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
秤、2分硬币、盐、两个曲别针、两个胶囊、两袋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吧?如果老师和明明(本班比较弱小同学)玩跷跷板,会怎样呢?为什么?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体是有轻、有重。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轻,哪些物体重?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计量工具“秤”。
(1)我们身边物品都有质量。
要准确地知道物体质量该怎么办?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
(2)生活中有哪些秤呢?把你认识秤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各种秤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在不同方面用途?)
师出示挂图:台秤、电子秤、杆秤、盘秤、弹簧秤、健康秤
2.认识常用计量单位“千克”、“克”。
(2)国际上通用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认识。
(对于学生提到“斤”、“两”,告诉学生是我们生活中人们习惯说法。
)
3.认识克。
(1)掂一掂
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称等计量物品质量仪器,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桌上带来物品有多重呢?(想)
师:同学们看!桌子上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请你们小组中每个同学轮流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一克到底有多重。
师:感觉怎么样?(很轻) 师边说边板书:克用g表示。
(2)说一说
师:桌子上哪些物品你认为大约有一克?用手掂一掂,告诉大家。
(两个曲别针、两个胶囊。
) 小结:这些比较轻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做单位。
(3)找一找
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质量大约是1克?(自由发言)
5.认识千克
(1)现在你从桌上找一找比一克重是什么物品?用手掂一掂。
(一本书、一袋盐……)
①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一袋盐有多重?(500克)感觉怎么样?(有些重)
②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两袋盐有多重?(1000克)感觉怎么样?(很重)
师边说边板书: 1000克。
③你们拿桌子上一大袋子盐用手掂一掂有多重?(1kg).
师小结:同学们非常聪明。
称较轻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
称较重物品,要用千克做单位,千克用kg表示。
(师边说板书:千克——㎏)
(2)掂一掂:
同学们刚才掂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
:请大家用一只手掂两小袋盐,另一只手掂一大袋盐。
感受一下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一样重)。
多少克是1千克呢?
生:1千克=1000克(生答师板书)。
让学生大声读一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1公斤,也就是2斤。
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
(4)拎一拎
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可能会把几个小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也可能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物品质量。
(学生回答)
6.学生分组称物品。
我们桌子上有这么多物品,想不想知道有多重?首先看这个盘秤怎么用?物品放在正中间,1千克物品放上去,指针指向1,指针不到1,就说不到1千克;指针超过1,就说1千克多一些。
(1)小组合作来称一下桌子上你们带来物品。
现在听一下合作要求:
③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汇报。
(2)展示汇报:说清物品名称、估计轻重、称出轻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老师也搜集了生活中一些物品,请你帮我用合适单位表示好吗?(小黑板出示,指名答)一个小朋友30()一本书200()一根萝卜80()
一个钟表100()一只狗8()
2.我会判。
(用手势判断)
①一个西瓜约重4克。
()
②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
③2千克石头,比2千克木头重。
()
④3千克+60克=3600克()
3.我会改。
(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快到端午节了,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了许多节日食品,有:包粽子用400千克大枣、5克江米和一捆粽叶,还有5克鸡蛋,500千克白糖。
走出超市,我们又去市场买了一条300千克鱼,2克苹果,然后我们高兴回家了。
(1)先指名读再说说错在哪里。
你能帮他改一改吗?
(2)小结;同学们今后再用到单位时候怎么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课外延伸:在家或到超市里掂一掂自己喜欢物品质量。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认识
克(g )千克(kg )
1千克=1000克
作业设计
基础:
在()里填上合适单位名称。
约重100()约重3()约重750()约重80()
综合:
1.比一比。
8000克○9千克 4千克○4000克3千克○2990克 1千克○1010克2.小法官巧判断。
(1)1千克铁比1000克棉花重。
( ) (2)1根跳绳长5千克。
( )
(3)一个排球重400千克。
( ) (4)妈妈身高是162厘米,体重是53克。
()拓展提升:
= 6千克
( )千克
( )千克
教学反思:
赠送初中数学几何模型
【模型二】半角型:图形特征:
45°
4
321F D
A
B
C
E
1
F
D
C
A
B
E
正方形ABCD 中,∠EAF =45° ∠1=1
2
∠BAD 推导说明:
1.1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且∠F AE =45°,求证:EF =BE +DF
45°F
C
D
A
B
E
a +b
x -b
x -a
b a
x
45°
E'
F C D A
B
E
1.2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且EF =BE +DF ,求证:∠F AE =45°
F
C
D
A B
E
a +b
x -b
x -a
b a
x
45°
E'
F C D A
B
E
a+b
x-b b x-a
a x
45°F C
D A
B
E
a +b
x -b
x -a
b a
x
45°
E'F C D A
B
E
运用举例:
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E 、F 分别是AB 、BC 边上的点,且∠EDF =45°.将△DA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到△DCM . (1)求证:EF =FM
(2)当AE =1时,求EF 的长.
M
F D
A
B
C
E
2.如图,△ABC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且∠BDC=120°.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于点M,交AC于点N,连接MN,求△AMN的周长.
N
D C
A
B
M
3.如图,梯形ABCD中,AD∥BC,∠C=90°,BC=CD=2AD=4,E为线段CD上一点,∠ABE =45°.
(1)求线段AB的长;
(2)动点P从B出发,沿射线
..BE运动,速度为1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则t为何值时,△ABP 为等腰三角形;
(3)求AE-CE的值.
E
A D
B C
变式及结论:
4.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且∠EAF=∠CEF=45°.
(1)将△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如图1),求证:△AEG≌△AEF;(2)若直线EF与AB,A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M,N(如图2),求证:EF2=ME2+NF2;(3)将正方形改为长与宽不相等的矩形,若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请你直接写出线段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
G
F
E
D
A
B C
N
M
F
E
D
A
B C
F
D
B C
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