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实践表明,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但不少教师忽视了这一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

在新课改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搜集信息、加工信息方面的困难。

以往的应用题,以直接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其条件和问题很清楚,一目了然,不需要加工处理题中的语言信息,通过读题,就能比较顺利的理解题意。

而新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大部分以图画形式呈现。

因此,解决问题之前,学生必须先看懂图意,正确收集图中的有用信息,并加以整理排列顺序。

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加工的能力有限,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与问题,学习困难比较大,特别是那种一个条件是文字形式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要通过收集图中的信息来获得的,学习难度更大,更加考验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2. 选择正确算法方面的困难。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法选择,低年级的学生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选择算法。

他们分析题目中各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还不强,对题目中暗示计算方法的个别词语比较敏感。

比如出现“一共”,就会想到用加法,看到“还剩”就会用减法。

这种根据个别词语来解题的方式,削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另外,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有的甚至马上呼喊求救: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啊?这时,如果老师将题目读一遍,甚至读到一半时,就有学生喊:“哦,原来如此!”马上列出解题算式。

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之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主要是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够丰富;对来自生活的各种信息不能准确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准确,思路不够开阔,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课题组打算通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等途径,努力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据世纪的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数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

在数与代数的内容中,要重视学生的解决问题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巩固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教师们公认的难点,各年级在教学中都比较重视。

从解决问题教学的发展过程看,低年级解决问题是整个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它既是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合解决问题的基础。

解决问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在做中学。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因此只有在教学中顾及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数学学习的主阵地。

只有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生才能在独立作业或课外情境中,正确地巩固和运用这些阅读策略,帮助自身正确、合理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提出系列的不同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是由问题来引发的,所以“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最关键的要素。

而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采用“问题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中央教科院的张梅玲教授也指出:“教材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引入,学完后能回到生活中去的尽量回到生活中去。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人人学有用数学”。

在教学中我最常做的是给学生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现实生活编题目,提出问题再解决。

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数学。

四、研究的具体措施:(一)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数学学习的主阵地。

只有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生才能在独立作业或课外情境中,正确地巩固和运用这些阅读策略,帮助自身正确、合理地解决数学问题。

1、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阅读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驱力是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方法最主要的动力。

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帮助,才会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情境中,更加自主认真地阅读数学信息,寻找合理的解决策略。

(1)正面引导法在面临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吗?”“为什么呢?”“其他小朋友有不同意见吗?”“大家同意谁的观点呢?”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阅读的重要,引导他们正确地阅读和梳理数学信息,形成数学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2)错题分析法在每一天每一次的解决问题中,总会有学生犯错,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反思:“我为什么错了?”“我该怎样才能做到下次不犯错?” 错题的分析可以针对个别性的错误,也可以针对普遍性的错误;可以是零星的单独的一道题,也可以是经过老师整理后的一个类型的题目。

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由于不正确的阅读导致的解题错误,从而形成“我要正确阅读”的内部动机。

(3)言语激励法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的限制,很难自主、细致地进行数学阅读,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等到错了,在老师的要求下再来更改,这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反感或畏惧心理。

身为低年级学生的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奖赏和一些信任、鼓励的话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实现不断地强化。

能解决了吗?”(4)个别交流法低年级小学生,更适合个别交流。

只有个别交流,才能真正找出每个学生的症结,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一点一点加深认识,直到形成自主意识。

2、抓住课堂学习的一切契机,渗透良好的数学阅读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更是数学学习的主阵地。

只有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生才能在独立作业或课外情境中,正确地巩固和运用这些阅读策略,帮助自身正确、合理地解决数学问题。

(1)关键词句法从一入学接触书面作业开始,学生就被要求“先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再解题”。

如:找出最高的,画上○。

(2)图文联系法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往往配有比较多的图画,有的更是图文结合。

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但由于画面呈现的信息较多,学生又会适当地添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从而抓不住该类问题的主线,错误也就随之增多。

(3)单位名称法有的时候,单位名称也是一个突破口,特别是在检查时,我们能通过单位名称所代表的意义来判断自己的解题是否正确。

(4)信息联想法和问题中心法。

这是解决问题的两种常用方法,也是和高年级解决问题解决最紧密的两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是相对而指的的,其实就是顺势和逆向两种思维方式。

所谓信息联想法,就是根据已知信息在头脑中梳理解决问题的方向。

所谓问题中心法,就是从问题出发,根据问题需要再去寻找合适的信息,进而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一般在信息比较多、甚至有多余信息时采用该类方法。

(5)生活联系法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经历过的或身边发生的生活实例,或者安排一些模拟活动,增进学生的体验,来理解明白题目的真正意图,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价值。

3、合理利用课外资源,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但毕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要想真正地学会一种方法,养成一种习惯和能力,还应该关注课外的数学阅读。

(1)家校配合,在课外阅读中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学生在家庭作业中会遇到与课堂学习相类似的情境,用到课堂阅读中学得的方法,但有些学生会敷衍了事,毫不深想。

假如此时我们能够取得广大家长朋友的支持和协助,那么,我想这些优秀的阅读方法一定可以渗透得更好,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会更快地养成,为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大的帮助。

(2)从文本阅读到非文本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课堂学习由于受场地、人员、课时安排等条件限制,很难有丰富的问题情境,也许有一些模拟生活场景的情境,但情境简约,指向性明确。

而课外,学生面对的确是一个丰富的、自然的生活场景,要将课堂上所学的问题现实化,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一个现实信息的阅读能力。

如果能长期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实化、情境化的非文本信息,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所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更好强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