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3孙凤英
在多年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发现学生常出现以下错误:
1、不会审题;
2、不会分析数量关系;
3、出现干扰条件不会处理.。
对于解决问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不要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事情,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孩子在错误中找到失败的原因和失败的收获,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他们的交流方式、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注重解决问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如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的“购物、租车、买票……”等问题。
当学生亲身处理这些问题时,他们会觉得轻而易举,而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教材中让学生去解决时,他们会觉得头痛,解答起来会错误百出。
究其原因,即学生的思维脱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2 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切忌让学生去套什么模式,把学生的思维定死。
新教材的设计注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没有以前旧教材中的“讲乘法,用乘法;学除法,用除法;学完乘除不知如何做”的现象。
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去思考问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
3、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把错误抛给学生,找出错误的突破口。
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总想着去纠正错误。
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把错误抛给学生,让学生去猜测,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找出出错原因,在教师的引导下给予纠正。
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以后才不会再犯错误。
4.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上与我们成人存在差异,这些个体差异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成人有所不同。
因此在同一个问题上,学生与我们教师的语言表达会存在不同的差异,这也正是我们在阐述某一个问题时学生会不解的原因。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和解决策略表达出来,找出自己解决问题中存在的误区,在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养成读题的习惯,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读三遍题,题目搞清之后在开始列式计算,这种习惯要从低年级做起;其次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做到“一步一回头”,结果算出后再算一遍,保证准确率
二、教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平时的教学中,要带着学生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正确的算法。
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应用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
三、对于题中的多余条件,如果学生不会处理,容易扰乱解题思路,出现解法错误。
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分析法”解答应用题,克服多余条件的不良影响。
总之,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只要我们各年段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养成“一步一回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相信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长,会感受到学习应用题是快乐的!
浅谈如何提高审题能力
3.3孙凤英
在每次作业、考试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
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
我们在教学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往往因此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
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
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解题的许多错误往往是学生没有审题造成的,不审题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机械模仿的现象,稍有变化,便错误百出。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
那么学生如何才能提高审题能力呢?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谈谈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动口朗读,二遍回顾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可以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
根据环境情况,学生可以选择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看题目要求,只是按照习惯,把题目当成"经验"里的样子来做,而导致不必要的丢分。
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一定要养成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读完一遍后再默看一遍,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从而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二、动眼观察,寻求关系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想要提高审题的能力,一定要学会观察。
观察要有针对性。
观察的注意力应集中到主要的信息上,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通过这些信息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
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
三、动手操作,折折剪剪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
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题意,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折折剪剪”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四、仔细推敲,耐心思考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
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只有认真推敲,才能正确理解题意,为解题扫清障碍。
尽管有些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却不能有半点马虎。
学生应强化认真审题的意识,审题时,可以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现行人教版教材的练习题多是图文结合的,学生通过读题推敲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完全明确问题的文字陈述和符号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必要时还要适当画出图表,列举、提炼出问题的关键,形成题目脉络,纲举目张。
具备了优秀的审题能力,才能迈出正确解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