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字发展史

中国文字发展史

研究单位:高二七班研究人员:石小东孟慧许文玲史佳新徐泽军张麟主要内容:(1)中国文字的创立(2)中国文字的发展(3)中国文字的特点(4)中国文字之汉字的演变(5)中国文字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一|、中国文字的创立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

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

,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二、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研究汉字,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汉字是怎样造出来的,即要解决汉字的起源问题。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

因为要探讨汉字的造字理论,必须建立在对大量汉字初形初义的考释之上。

甲骨文的发现,再参阅金文、陶文、石鼓文和简文等,许多汉字的初形得以重见天日,这就为研究汉字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权威性的材料。

因此,可以说,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解决汉字怎样产生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根据笔者对甲骨文的考释,我认为,甲骨文的每一个字都是象形的,都是对某个事物形象化的描绘,其中一小部分仍保留着较强的图画性,绝大部分对形象的描摹已高度线条化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每一个甲骨文都是象形字,除了极少数例外,如商、周、鲁、君、唐等字所加之口和一些指事字中的点、横不具有特定的形象意义外,字中的一笔一画都是表示某种形象或某种形象之一部分的。

甲骨文通过形象的手法反映的具体事物,来源于古人的社会生活,它包括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的、宗教的、政治的、军事的、习俗的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等。

先有古人的社会生活,尔后才有以此为依托而造出来的汉字,甲骨文就是这样造出来的。

如,先有结绳记事的习俗,后据此造出五与午字。

先有刻木为信的习俗,据此造出辛字、对字。

先有去掉人之外肾使之成为奴隶的习俗,尔后有臣、宦等字。

先有给幼儿文身使之得到一种巫术保佑其长大成人,后有人义的民字。

先有割牛耳歃杀血为盟,后有据此产生的未字、制字。

先有滴漏计时,后有商字、庚字。

先有杀首子祭神之俗,后有孟字。

五、午象结绳形,辛、对象刻木之信形,臣、宦象睾丸形,民象以针文面形,未、制象牛头形,商与庚象漏壶刻箭形,孟象子入盛水器皿中之形。

如此等等,不烦缕举。

甲骨文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汉字是古人社会活动的符号记录,汉字是人文的,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袖珍版的古代社会风俗画,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破译了汉字,就可以复原古代社会;反过来说,只有了解古代社会,才能破译汉字。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就字论字的研究汉字,因而所得甚少,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对汉字的研究要进行方法上的革命,由传统的从文字到文字的文字解析,发展为从古人的社会生活到文字的文化解析,只有这样,才能揭开汉字与汉字文化的神秘面纱,真正领略到汉字的伟大与奇妙。

三、中国文字的特点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

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

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汉字是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

首先,汉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广的文字。

一种文字通行面的广瞎,是要由它通行地区的大小和其使用人数的多少来共同决定的,我国领土面积世界第三,人口也有十亿多,而其中事业汉语的又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所不能比的。

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楔形文字,距今5500多年,又一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距今4100多年。

而我们的汉字呢,从近年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汉字的寿命是最长的,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

汉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对照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大都是依傍着其他民族的文字改造的。

而汉字则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跟埃及文走着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终变成了拼音字母,而发展成为一种拼音文字。

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的方法把音行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字体系。

由于汉字的通行面特别广,历史特别长,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靠它保存下来的也特别多。

包括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全部结晶。

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状况,听到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

总之,汉字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莫大的贡献。

同时,汉字是唯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

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成为一种线条文字,而线条结构是可以表现一种构图美的。

所以,汉字除了可以记录汉语以外,还可以成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品。

历代都出过以书法名家的人,如汉代蔡邕的八分书,晋代王羲之的行草,唐朝张旭的狂草。

在我国历史上,书法与绘画齐名,不分轩轾。

其他民族的文字虽也讲究书法的工拙,却没有哪个民族把书法列为艺术品。

四、中国文字之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

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

现在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

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金文编》统计,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

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从字形上看比秦国文字与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

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书所代替。

据说隶书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当时“隶”指“徒隶”,本来隶书这种简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

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盛行起来,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书写了,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

现在流传下来的汉碑,就是由这种隶书写成的。

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

这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

与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或“真书”,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支派。

楷书、行书和草书,一直流传至今。

五、中国文字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