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梳理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苏联解体
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八一九事件”加快苏联分裂,叶利钦控制全局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续表)
项目
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原因
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其焦点集中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
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面临幕府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①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发展,经济状况形成鲜明对照。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被认为是暂时“休战”,这是由帝国主义掠夺本性决定的,而推动“休战”结束的是经济大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是帝国主义主导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新经济政策
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经济发展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启示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正义力量加强联合,必定战胜邪恶势力;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要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战争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成果用于战争会增加战争的残酷性,用于和平发展则能造福人类
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主要原因:意大利、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主要发动者
德国(核心)、奥匈帝国
德国(核心)、意大利、日本
交战集团
同盟国和协约国
法西斯轴心国家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战场
欧洲(主战场)、非洲、亚洲
中国战场、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
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毒气弹
原子弹
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开始时间
1861年
1861年
1868年
目的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反对国家分裂,维护联邦统一
摆脱民族危机,富国强兵
内容(过程)
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1865年,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
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经历战后短暂的繁荣,盲目扩大生产出现生产相对过剩
一场空前的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罗斯福新政
1933年;经济大危机席卷美国
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主要内容有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等
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共同点
资本主义发展是推动改革和革命的根本动力;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都摆脱了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巩固和扩展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巴黎和会
1919年;战胜国处置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
签订《凡尔赛条约》,严厉处置战败国德国
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战胜国在亚太地区矛盾重重
签订《九国公约》,维持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形成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归类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大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到90年代)
类别
事件
时间与背景
经过(内容)
意义(结果、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美国的发展
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繁荣,七八十年代发展速度放缓,90年代出现“新经济”
发展速度快,利用高新科技奠定世界超级大国地位
欧洲的
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非洲年”
1960年,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此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古巴革命
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苏联模式形成
1936年;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新宪法出台,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日本法西斯化
1936年;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
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归类三 两次世界大战
项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主要原因: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条约,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内容(过程)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挑起内战。经过斗争,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克伦威尔独揽大权。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1777年,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美法联军取得约克镇战役的胜利。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出1787年美国宪法
对中国的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加入协约国。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④中国虽是战胜国,但是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签署的《九国公约》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重大战役
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地狱”“屠场”,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
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战役
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归类一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项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原因
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始时间
1640年
1775年
1789年
目的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联合
二战后,在美苏争霸中西欧要维护安全,发展经济
1967年,成立欧共体;1993年,成立欧盟
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