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水文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水文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水文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水文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余延年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带领广大人民,加快步伐,奔向小康。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不论那一个行业,都与水、土资源分不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人、水、自然和谐地共存、共荣、共赢。

人类社会与自然合理地共享水资源;而节水、防污型城市的建设、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等等的发展,更离不开合理、科学地用水,这正是我们水文学科的优势所在。

以全面的、适时的、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来支撑上述任务的完成,是新形赋予水文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我们水文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的大好时机。

一我国水文、水资源存在的问题1 水资源不足,而浪费惊人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约有65%的人口居住在严重缺水地区。

如果任由目前的用水模式继续下去的话,那么随着未来人口的增长,这个百分数还将增加。

据估计,到203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那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缺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的规划,经历了以供定需到以需定供的发展阶段。

此后,就一直把以需定供作为水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并把经济的增长与用水的增长必然的联系起来。

不考虑自然地理条件,不考虑水资源的动态平衡能力,不顾及经济条件,盲目地发展区域经济、建筑规模和人口的增长,一股脑地采用开源的办法,想方设法地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很少考虑节流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

人类的需求是无止竟的,但水资源却是受到水的动态平衡能力和自我净化功能的制约,不可能随心所欲满足人类的愿望。

一些地区,人类对水资源的冲击,都已大大地超过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和自我净化能力,水循环在数量上的分布和水质的污染,都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现发展,治理的速度,跟不上破坏的速度,洪、涝、干旱灾害日益严重。

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的所增加的取水量为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个百分点;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最高的地区,也只有35%-40%,比发达国家低得多;第三产业用水浪费也很惊人;公共场所水龙头漏水现象处处可见。

2 水污染严重,处理设施不足工业、企业污染,仍然水我国目前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不少地区,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有80%左右,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域,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工矿、企业,老账未清,又欠新账;城市暴雨洪水及农田所产生的面污染,更谈不上治理。

城镇和工矿企业附近的地下水,污染严重,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受海水入侵也在日趋严重。

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海河、淮河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状态,长江、珠江的污染河段所占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太湖、巢湖、洞庭湖、滇池……已经进入中等富营养期,水污染至今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绝对不能再让这些企业、政客“靠害天、害地、害人”来创造生产价值和所谓的“政绩”。

在他们过分地陶醉于自己的能力和眼前成绩时,未能意识到,明天将为这一点点的收获,偿付惨重的代价。

我国污水处理处理能力本来就不足,而奇怪的是,竟然有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因经费不足而不能开工,能正常开工运行的也不足10%。

国家用于环保的投入,“十五”期间占GDP的比重仅1.3%。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环保的投入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而其中用于水污染的治理,就更微不足道了。

据《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问巻调查提供的数字,全国公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饮用水源污染问题,占问巻调查的21%,位居首位。

人民群众对水资源的污染没有知情权,更谈不上监督权。

我国有近60%以上的人口,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

3 水生态恶化,水工程可调节水能力不足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建国初期为11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

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的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建国初期为32.8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达1.35亿公顷(建国初期不足6000万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泥沙问题十分严重,不少河流成为地面悬河。

我国公众对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非常关注,在接受调查中,有94.9%的公众,认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已经很紧迫,到了疼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湖泊围垦、淤塞,湿地干涸,雪线上伸,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深层地下水不参加近期水循环,其恢复期要以世纪计算),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环境恶化,水循环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河川洪水增大,而河川稳定少变的径流(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减少,目前,河川径流中的2∕3已成为经常造成灾害的洪水。

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河川与水工程可调节的水量逐年减少,一些规划为多年调节的大型水工程,难以达到其原规划的目的。

水循环在数量上的平衡,越来越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我国的水工程的控制运用,很少考虑生态用水,错误地提倡就地“用光、喝光”,长期以来,没有制定最小安全下泄流量,水库和大型闸坝的下游河段,几乎成为排污水道,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

要知道,生态破坏的后果,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保护的难度比污染控制的更为复杂;生态平衡的修复比污染治理更为艰巨。

4 水旱灾害不断,而治理标准低由于水循环环境破坏,洪水的峰高、量大,呈现越演越烈的趋势,一些地区,在相近的前期影响和相同的降水强度、降水量的条件下,洪峰流量要高出30%以上,河川稳定少变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

洪、涝、干旱不断。

我国90%以上的城市滨临江河湖海,而城市中低于普通洪水位的地面,约占50-60%。

不少城市,由于城市设施安排不尽合理,处于上游来水无退路,市区洪水排不出的境地。

暴雨、洪水、干旱、台风带来的灾难:每年受灾人口近5亿人次,直接经损失占GDP3-6%,而救灾和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的投入则达GDP的10%左右。

我国不少地区的防洪标准低下,大江、大河达百年一遇标准的不多,中等河流大都达不到五十年一遇的标准。

大雨大灾,不雨旱灾的局面依然存在。

当然,人类目前还不可能具有抵御特大自然灾害和逃避社会灾难的能力。

但探索灾害发生的原因、规律、机遇,建立科学的防御体系,居安思危,临危不乱,使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至最小程度,我们水文工作者对此是大有可为的。

5 水文、水资源研究滞后,经费投入不足21世纪的水文学科无疑有更多的问题在等待我们去解决;在全球水资源短缺日渐凸显的当今,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必然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研究,在遥测、遥感、雷达和人造地球卫星信息等应用,产流、汇流模式的研究等领域与世界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在保证生态与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与保障社会经济用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水资源研究的最高原则,还不少新的课题有待开展,这些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投入。

而国家提供的水文水资源经费,不足以日常业务的需要,用于开展水文水资源的科学研究的投入,省一级机构,微不足道。

经费不足,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阻力。

二概念的转变今天,水文学已扩展到“水-人-地球”这一命题。

水文学已成为介乎于多学科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渗透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城市及基础设施、国土整治、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等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其软科学地位与作用,正受到各国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重视。

国际水文科学之所以活跃,就在于她与国计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

1 从水文是水利的耳目、尖兵,转变为全面服务于社会水文是认识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从属地学范畴。

将其纳入水利部门是使其业务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

如土壤水、地下水、沼泽水文、冻土、冰川水文、环境水文、城市水文、海洋水文等等与陆地水文密切相关的水循环、水平衡的水文学科问题,不能全面地、系统地研究。

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水文工作,实质上仅仅是陆地水文学中的河川水文学这一个分支,还不是陆地水文学的整体。

这就使得我们水文学科不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的原因所在。

今天,水文学科已不是单纯地为水利部门服务,这只是其重点而不是全部。

应该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将她融于社会和国计民生之中。

2 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转变为人、水、环境与社会的和谐我们曾经经历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修的斗争哲学的岁月。

有着要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的英雄气魄,这样的瞎折腾,使我们我们犯了严重的错误。

人类只能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来改造自然,而不是相反。

如我们在改造天然来水过程,使之适应人类社会的需要,是成功的,成绩也是人所共认的。

但我们也犯了围垦湖泊、滩头以及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干了破坏森林、草场等破坏水循环环境的蠢事。

人类完全有能力、有智慧来理智地认识和利用自然,使自然与我们和谐地共存共荣。

今天,人类已经认识到“水、环境适应人为主必须转变为人、水、环境共存共荣,和谐相处”。

把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自觉地纳入到自然规律的允许范围内。

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倡人、水环境和谐,就不敢讲改造自然。

3 从开源型转变为开源与节流并重,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最高原则在保证生态与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社会经济用水。

人类与自然共享水资源。

为保护生态系统,在水资源规划方面,需对人类改造河流设置一些限制。

把人类对水资源的冲击,自觉地限制在水的动态平衡能力和代谢功能所允许的范围内。

从规划思想上,应该扭转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用水的增长的片面认识。

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证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经济的增长可以伴随着用水的零增长或负增长。

节约用水,不单纯是水资源不足地区的事,诚然,节约用水也是成本最低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但节约用水,更是保护水循环环境的大事,是人、水、环境相互和谐的必然之举。

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节水措施,使之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从水循环学说而言,水的可持续利用,首先是保护好水循环环境,这就要使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与人类智慧圈来共同支撑,水圈的循环与平衡,才能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