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

第5节 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域:(1)初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单色光、复色光、三原色光等概念; (2)初步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释简单的有关物体的颜色现象。

2、能力与方法领域:(1)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渗透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2)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讨论活动,能归纳决定的物体的颜色主要规律; (3)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完成较简单的实验任务;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1)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亲和感;(2)养成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的学习习惯; (3)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难点:物体的颜色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仪器:较强的手电筒, 三棱镜,屏幕;小组实验仪器: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颜色纸,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透明玻璃纸,三个光比较强的手电筒,实验报告纸。

(4人/组)教学流程:设计思路: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取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实验教材。

《光的色散》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础进行学习的,教学内容为:光的色散、颜色。

本节教材的教学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 ,但由于本节内容是属于知道级的教学内容,只安排了一教时,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光的色情景引入 演示、观察、归纳 演示、引导、归纳 实演、讨论、交流 演示、交流、授课 光的色散 单、复色光 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 归纳小结 巩固反馈 课后巩固拓展散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色散现象。

探究“颜色之谜”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实验新颖,饶有趣味,教师通过提供实验报告,适当引导,而在实验报告中,又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培养动手技能、实验观察、知识探究的能力,归纳物体“颜色之谜”。

初步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教师描述):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

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

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

这一现象证明了一条什么规律?(引导归纳):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没有色。

(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周围的物体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光色之迷。

(二)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现象:(教师演示):在暗室中将一束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后,调整角度,将光谱再现与屏幕上。

(教师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描述):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请同学根据光的色散原理图归纳什么是光的色散?(学生归纳):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归纳板书):光的色散现象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之为光谱。

2、单色光、复色光:(教师演示):(1)将一束红光透过三棱镜后的光,调整角度,再现与屏幕上;(2)将一束绿光透过三棱镜后的光,调整角度,再现与屏幕上。

请同学根据光透过三棱镜后出现的现象,归纳白光与色光的区别。

(学生归纳):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

色光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色散。

(引导归纳):我们把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色散的光称之为单色光。

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称之为复色光。

白光是一种复色光。

3、颜色之迷:(实验报告)(学生实验):(1)探究的透明体颜色由什么决定的。

(分组实验)(实验观察):基础:将无色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将有红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将有绿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自选:将有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将有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

(讨论分析):无色的透明体能透过的光,而绿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色光。

(学生归纳):将有颜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的顏色。

透明体的颜色取决于。

(分组实验):(2)探究不透明体颜色由什么决定的。

找几张颜色不同的纸: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再找几张颜色与上面相同的透明玻璃纸和一个光比较强的手电筒。

把几张色纸排列在桌上,在黑屋子里,先用手电筒射出的白光依次照射各纸,记下它们的颜色。

再用各张透明的色纸蒙住手电筒的前端,用不同的色光依次照射各张色纸,记下观察现象。

白黑红绿纸的颜色光的颜色白红蓝(空白的项可以选做)(讨论分析):白色物体能将色光反射;红色物体能将色光反射,而吸收色光;绿色物体能将色光反射,而吸收色光;黑色物体将吸收,不能。

(学生归纳):不透明体颜色取决于。

4、光的三原色。

(学生实验):(3)将有顏色的玻璃紙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就是玻璃纸的顏色。

如果我们将红、绿、蓝不同顏色的光按下图组合,我可以看到顏色?(讨论分析):红光、绿光组合成;红光、蓝光组合成;红光、绿光、蓝光组合成。

(教师授课):红、绿、蓝光按不同的比例组合,会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我们把红、绿、蓝光称为三原色光。

在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关混合而成的。

(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归纳,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四)巩固反馈:1、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发散成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我们把彩色光带称为光谱,这一现象称为。

2、在不同颜色中,、和称为三原色光。

3、白光照射到红色屏幕、白色屏幕、黑色屏幕上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4、白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绿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又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为什么?(五)课后巩固、拓展:巩固:1、小华身穿红衣、白裤在蓝光下看起来为衣裤,在红光下看起来为衣裤。

为什么?、2、活动卡P48、P49/13、教室的玻璃、窗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教室的墙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拓展:1、活动卡P49/2、32、光的色散的原因(六)课后反思:《光的色散》这节课时间较紧,学生在一堂课上掌握这么多知识,面面俱到确实有点难,值得庆幸的是学生比较喜欢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这也算是我的一点成功之处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兴趣浓厚,参与能力强,动手能力也较强,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发挥主导、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

如:从教师演示光的色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现象。

又如:通过提供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探究之谜,不仅使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基本的实验,探究物体颜色的规律,而且在实验报告中,也尽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采用半开放的表格形式让学生实验,使学生发挥着主体核心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使用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养成各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崇尚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主动参与来完成学习,品尝成功的喜悦。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