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一.国有资产的分类(一)按国有资产占使用主体分类(1)企业国有资产(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二)按国有资产性质分类(1)经营性国有资产(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3)资源性国有资产(三)按国有资产存在的形态分类(1)有形资产(2)无形资产(四)按国有资产所处地域分类(1)境内国有资产(2)国外国有资产(五)按国有资产形成方式(1)自然界固有的国有资产(2)人工创造的国有资产(六)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分类(1)中央政府管理国有资产(2)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二.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1)公营经济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
(2)国家依据法律法规取得的国有资产(3)赎买民族资本形成的国有资产(4)国家投入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5)接受捐赠,援助,转让形成的国有资产三.国有资产税后利润的分配顺序(1)弥补以前年度不足(2)提取公积金(3)公益金(4)任意公积金(5)股东分配四.财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
五.国有资产:是属于国家所有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
广义:是指国有财产。
狭义:仅仅指企业国有资产。
六.国家拥有资产的理论依据(1)国家经济主权是国家拥有资源性资产理论依据。
(2)国家政治主权是国家拥有非经营性资产理论依据。
(3)国家生产资料使用权是国家拥有经营性资产的理论依据。
七.权能分解是一种更高级的产权结构形式。
权能分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
八.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基本产权关系包括(1)产权主体划分(2)财产权利分解(3)收益形式的确定第二章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一.国有资产管理主体构成:四层次三元主体。
四层:(1)国务院(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3)地级市,区,自治州人民政府(4)县及县级市人民政府三元:(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2)国有资产运营机构(3)国家出资企业二.国有资产管理主体的特点(1)履行所有者职能。
(2)全面管理(3)所有权管理(4)占有使用权管理(5)分工管理三.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特点(1)国家依法独资设立(2)授权行使所有者和占有者的权利(3)以国有资本运营作为主要业务四.国家出资企业特点(1)企业法人(2)依法设立(3)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4)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5)能够独立的承担民事责任五.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经国家授权履行国有资产使用者与占有使用者的职能。
主要职能包括:运营国有资本,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壮大国有资本实力,实施间接控制。
六.国家出资企业的职责(1)依法经营(2)对出资人负责(3)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5)设立监事会(4)缴纳国有资产收益(6)实行民主管理(7)对出资企业享有出资人权益第三章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1.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和国家出资企业监督管理经营国有资产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期望值。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可以划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类。
2. 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管理经营国有资产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关于国家履行职能总体意向的最高层次目标。
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目标可以归纳为政治目标、社会目标、经济建设目标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4类。
3. 国有资产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指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要实现为国家履行政治职能提供物质基础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完善的预期目的。
a.为国家履行政治职能提供物质基础b.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完善4. 国有资产管理的社会目标,是指国有资产管理要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安定和社会公平的预期目的。
a.社会进步b.社会安定c.社会公平5. 国有资产管理的经济建设目标,是指国有资产的管理要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成长的预期目的。
(一)资源有效配置a.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b.充分利用存量资产c.调整产业结构(二)经济增长a.有效利用生产资源b.有效扩充资本量c.有效改进资本质量6. 国有资产管理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又称为经济总量平衡目标,是指国有资产的管理要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预期目的。
衡量经济总量平衡的主要标志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稳定物价a.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b.抑制结构性通货膨胀c.抑制独占性通货膨胀d.有助于稳定股市价格(二)充分就业a.促进就业b.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c.促进解决结构性设备闲置和结构性失业问题(三)国际收支平衡a.加强国有外贸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出口b.加强管理和经营外汇资产,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7. 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目标,又称国有资产管理的待定目标。
它表明某项具体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实现的预期目的或期望值。
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目标,按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资产的不同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概括。
8.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有产权管理、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管理、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国家资本金投入管理、清产核资管理和资产评估管理等。
各项管理工作都有其特定的目标。
表现分别如下:(一)国有产权管理A.确立产权制度B.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C.高效率配置资源D.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管理A.合理确定国有资产收益在国家、企业之间的分配比例B.确保国有资产所有者获得投资收益,占有使用者获得红利收益C.合理使用企业留利(三)国有资产处置管理A.优化产业结构B.建立竞争机制C.提高资产质量(四)国家资本金投入管理A.奠定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B.调整产业结构C.增加财政收入(五)清产核资管理A.清查资产B.界定产权C.重估资产价值D.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E.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六)资产评估管理A.足额补偿固定资产B.为依法纳税提供可靠依据C.为确定产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依据D.为考核企业经营业绩提供依据9.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是:a.确保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b.实行制度管理;c.实行预算管理。
10.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是:a.维护国有资源的国家所有权;b.实现国有资源的产业化;c.有序开发资源。
第四章企业国有资产管理1. 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对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具体说企业国有资产是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
(一)出资人是国家(二)国家出资企业的总资产不都是国有资产(三)国家出资表现为多种形式A.货币出资b.实物出资c.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出资d.土地使用权出资(四)经营性国有资产不等于企业国有资产(五)企业国有资产不能以实物形态来界定2. 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科学的分类,是管理企业国有资产的必要前提。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企业国有资产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按产业结构划分;按产业特征划分;按企业资产经营活动性质划分;按国家投资的方式划分;按国家管辖区域划分;按国家拥有的资本比例划分;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划分;按经济带划分。
3.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具有以下4个特点:(一)以国有产权为基础(二)以保值增值为管理目标(三)管理范围具有全面性(四)经营方式具有多样性A.履行所有者职能B.完善企业经营形式C.注意选择好经营者4. 企业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层次:(一)基本法律法规;(二)专门性法律法规;(三)实施细则性具体条例和规章制度。
5. 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一)产权界定(二)产权登记(三)资产评估监管(四)清产核资(五)资产统计(六)综合评价6. 企业国有资产的增量管理,又称投资管理,是指为形成和维护企业国有资产而对国家资本金投入的管理。
企业国有资产增量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财政预算投资的管理;(二)企业国有资产投资立项管理;(三)企业国有资产投资实施管理;(四)企业国有资产投资效果考核。
7. 企业国有资产存量管理,是指对已形成生产能力和已具备经营使用条件的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
企业国有资产存量管理主要包括:(一)企业资产经营形式的选择与确定(二)企业国有资产存量保值管理(三)企业国有资产流动管理8. 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是指对国有出资回报的管理。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作为出资者依据国有资产所有权和占有使用权应当获得的收益。
企业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管理,是指通过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的管理和国有资本金投入的管理。
9. 重大事项管理是指关系国有资产出资人权益事项的管理,包括(一)出资人机构决定的重大事项(二)政府批准的重大事项10.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是指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或政府有关部门依据企业年度会计报表资料,依法对列入考核范围的国家出资企业在一定期间所经营的国有资本增值、保值或减值结果进行核实确认工作的总称。
11. 企业国家所有者权益,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12.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的主要指标是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13.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的修正指标是不良资产比率。
14.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的参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
第五章1、产权界定:一发话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等权利归属,明确各类产权主体行使权力的财产范围及管理权限的一种法律行为。
2、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意义:a、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市场经济的要求;b、保护国有资产的要求;c、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的需要;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e、国有资产优化配置的前提;f、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3、产权界定的原则:a、统一所有、分级代表;b、出资人拥有产权;c、国家所有权受特殊保护;d、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4、产权界定的范围:a、与外方合资、合作的;b、实行股份制改造与其他企业联营的;c、发生兼并拍卖等产权变动的;d、国有独资企业创办其他经济实体的;e、需界定的其他情形。
5、企业财产所有权归属的依据:a、国家原始投资的界定;b、国家原始投资增值的查定;c、国家优惠政策所形成资产的查定。
6、产权界定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a、产权界定的范围;b、产权界定的程序;c、产权界定的方法等。
7、产权纠纷:有关当事人对财产所有权或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问题所发生的争议。
包括不同所有制主体之间因资产所有权归属而引起的纠纷,也包括国有单位之间在财产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前提下因管辖权、经营权或使用权等权属不清而引起的纠纷。
8、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发生在国有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产权纠纷案件进行行政调解或裁决的行为。
是一种政府行政行为。
9、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的基本依据:a、出资人拥有产权原则;b、行政划拨文件;c、企业组织形式变更文件。
10、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6阶段:a、程序性审查;b、立案受理;c、书面调处;d、调解阶段;e、依法裁决;f、行政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