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比较探析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比较探析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生成的先进文化。

两种精神都蕴含着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舍身忘我的无私奉献意识等内容。

加强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的比较研究,挖掘发挥二者潜在价值,实现二者优势互补,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的一致性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互融合的产物,在不同地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着共同的作用。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都是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都属于中国革命精神范畴,都渊源于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延安精神和沂蒙精神都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继承了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都蕴含着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和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抵御侵略;反对压迫剥削,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沂蒙人民和陕北人民从现实的对比中清醒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党走才能翻身得解放。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党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践行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从而使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断深化,坚定跟党走的信念不断被强化,进而转化为一种行动的自觉。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都凝聚着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最初都形成于被敌人包围封锁的革命根据地,是在逆境中开拓奋进的先进意识形态。

即使在革命胜利后乃至改革开放初期,沂蒙山区和陕北地区经济仍然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但沂蒙人民和陕北人民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各自继承并发扬广大原有的精神风貌,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百折不回,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都包含着舍身忘我的无私奉献意识。

沂蒙人民和陕北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充分发扬了舍小家、顾大家,以大局为重的无私奉献精神,倾其所有,拥军支前,参军参战,为革命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差异
承载主体不同:沂蒙精神的承载主体侧重于广大人民群众,而延安精神的承载主体侧重于党员干部。

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亲身实践中认识到,党真正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无论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只要有战斗在沂蒙大地打响,只要有党的召唤,沂蒙人民一呼百应,全力支持。

延安精神的承载主体截然不同于沂蒙精神。

延安精神产生并形成于革命圣地的延安。

从内容看,延安精神的主体创造者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军队指战员。

这主要是因为,延安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和中国革命的总后方,是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红都。

创造延安精神的主体除了人民群众外,还有两个来源:一是参加了万里长征辗转而来的中央领导、红军将士,他们历经千锤百炼,虽然人数比长征出发时大为减少,但个个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二是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

他们被党送进了延安不同学校培养成了坚定的革命者。

核心内容不同:沂蒙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延安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

沂蒙精神的文化基础是交汇融合的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沂蒙人独具特色的文化性格,忠厚、守信、重义、轻利是其集中体现。

沂蒙人民在党的哺育下,视党和军队为亲人,倾全力支援革命。

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在众多沂蒙百姓身上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剩了一
口饭做军粮、剩了一块布做军衣、剩了一个儿子上战场”,这是沂蒙人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可见无私奉献在沂蒙精神中占据核心地位。

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地处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中央和革命军队的到来给当地群众增添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及边区所属单位从大约4.5万人增加到约12万人。

1938年10月后,国民党逐渐加紧了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党和军队面临生存困局。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党领导人民和军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经济困难,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延安精神本质上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价值定位不同:沂蒙精神强调为党为军而牺牲自我,延安精神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沂蒙精神的承载主体主要是沂蒙人民。

党及革命军队进驻沂蒙后,通过广泛发动群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以榜样的行动感染,使沂蒙人民的革命实践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体现出群众的主体理念、主体价值和主人翁精神风貌。

延安精神的承载主体是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军队,价值定位是以民族解放、人民富强为己任。

充分体现了党是人民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和人民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体的观念。

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在延安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现追求目标。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虽然存在某些差异,但通过对比发现这两种精神分别是党和群众革命精神风貌的典型代表。

它们从不同方向诠释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党和群众并肩战斗、攻坚克难的结果,也是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

我们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发扬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突破它们原生形态的地域局限,彰显它们的普遍价值,并把它们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续写新的辉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