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编号:gswhywbx4----004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董华山审核人:陈海霞编制时间:2015/6/26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学习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查慎行等,都明显受到他的影响。

2、写作背景:《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作者47岁。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二、自主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淘(t co )故垒(I d )公瑾(j in )纶(guan)巾檣(qi Cg )橹(I u )还酹(I E)2、选出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部分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C)A、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的人物。

故垒:古老的营堡。

B、雪:喻浪花。

英发:勃发。

C、纶巾:黄色的毛巾。

檣橹:劲敌。

D、故国:故地。

尊:通“樽”。

3、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古址(三国周郎赤壁)、古人(周瑜)、古事(赤壁之战),作者通过“怀古” 其目的是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三、合作探究1、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些字最具有表现力?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明确:穿:写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江水与堤岸搏击的力度;卷:写出汹涌的波涛力量之大。

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

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壮阔场面,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为下片追忆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气氛。

3、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4、讨论:赤壁之战英雄众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被重用为东吴都督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虚职) 功成名就苏轼:没有机遇 功业未成苏轼:早生华发 怀念周瑜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5、 思考: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 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 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

诗人赞 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6、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此时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 可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去评价,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1)理解,但不赞成。

这一句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 代局限性的反映。

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 就会悲观失意。

而人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顽强直面逆境。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2)这首词中壮丽江山、 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 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 “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 胸襟。

(3)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四、拓展运用苏轼【名句?回味】写两句 (看谁积累的名句多,4分钟)(I)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4)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5)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8)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0)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II)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1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13)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明确: 周瑜与苏轼比较: a 、 建功年龄 周瑜:二十多岁 b 、 际遇 周瑜:碰到明君 C 外貌:周瑜:英俊儒雅《定风波》一、知识链接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 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 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 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 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二、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同行(x mg) 吟啸(y m xi ao) 料峭(qi co)萧瑟(se) 2、内容概括:上片:由道中遇雨提出人生应有的态度一一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片:抒发雨过天晴后的人生感慨一一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合作探究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表 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闲适、轻松、自如。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竹杖芒鞋”和“马”分别喻指官场和布衣生活。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 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暗含“无官一身轻”之意。

表达作者乐观、旷达、豪迈之情。

3、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哪个字最关键?明确: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任。

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 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里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 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磨难、困境。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 ,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 芒鞋(m eng) 一蓑烟雨(su 0)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表达5、“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明确:刚刚还是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风雨之后必有阳光邙日光总在风雨后)。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2)“也无风雨也无晴”如何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明确:(1)、“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今后,不管还有没有雨,无论雨天晴天,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心中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四、拓展运用结合这两首词和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赤壁赋》,谈谈你心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1)“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