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及其基本特征”的教学设计示例复习提问本书前言中提到,政治是阶级的大事,国家的大局,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民族和宗教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什么关系?我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和宗教概况以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什么意义?(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地位,本课知识与上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设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调查研究,摸摸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情况,以备有针对性地实行教学。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个框题“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课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板书)第一框题(板书)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板书)(图画导入法)(教师展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图片。
展示图片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能看出图中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学生讲出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名称。
)民族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词,什么是民族?并不是一下子能说清楚的。
下面我们先看看民族是怎样形成的,民族有些什么基本特征。
或(趣例导入法)播放视频:南斯拉夫内战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南斯拉夫内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看了录象后你们有什么感想?(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实行总结)同学们的感想一定很多,我的感想也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10个字:“一朝战火起,倒退几十年”,可见,“民族、宗教无小事”,能否准确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学习和掌握关于民族和宗教的知识就至关重要。
从这节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一、民族的形成(板书)(这部分的知识可采用议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座的同学都属于我们56个民族中的一个,有谁知道民族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发表看法)关于民族的形成,教材作了简要概括,还用一段楷体字,具体说明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共同体如何一步步发展,最后形成民族的过程。
请同学们在阅读了这段材料后来归纳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发表看法)媒体显示:民族产生示意图(教师结合图表分析)在人类历史上,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有的。
原始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那时并不存有民族。
原始社会末期,因为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升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
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我们通过了解民族的形成过程。
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议论)至少应该明确下面两个观点: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板书)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表述,仅仅民族的一般含义,不是完整的民族定义,作为中学生我们掌握到这个层次就能够了。
2、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板书)从民族的形成过程,我们能够看到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后还会有一个逐步消亡的过程。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板书)(这部分的内容可采用议、读、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先展示某一个民族典型特征的画像让学生辨认,然后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你是根据什么判断这个画像上的人是**族的?②划分不同民族的依据是什么?是以他们的长相以及服饰为依据吗?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引导:长相、服饰是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特征的,但不能认为划分民族的依据就是长相服饰。
长相服饰与划分民族的依据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长相、服饰属于民族的外部特征,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才是民族内在本质的东西,要准确划分不同的民族必须抓住其内在的特点和本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01页最后一段到10页倒数第二段。
(媒体显示)下列各题分别反映了民族的哪些特征?1、我国维吾尔族80%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疆南部2、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4、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学生阅读后归纳)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板书)(学生发言)民族的第一个特征是:共同的语言。
是指民族内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来而通用的语言。
(学生发言后教师分析)共同语言是一个民族稳定的重要特征。
没有共同语言就不能共同从事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就不能结成一个民族。
语言促动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稳定。
在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在很大水准上从语言的识别而确定的。
比如汉族语言主要是汉字的定型和书面声韵的统一,这是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又经两汉、三国、隋代的发展,成为至今通用的汉民族语言。
蒙古语言是到14世纪初形成更准确的蒙语,成为至今通用的蒙文,从而促动了蒙古经济文化的发展。
(学生分析)“我国维吾尔族80%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疆南部”反映民族的第二个特征:共同地域。
因为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民族的其它特征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形成的。
(学生分析)“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反映民族的第三个特征: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经济生活是人们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把本民族的人们结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
经济上的联系是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民族其它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
(学生发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反映了民族的第四个基本特征:共同的心理素质。
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
如“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
(教师总结)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等在精神面貌方面的反映,在民族的四大特征中,民族的心理素质是最具稳定性、代表性的,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刚才观看的“南斯拉夫内战”、还有大家熟悉的海外“唐人街”,还有在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海外华侨等,这些都说明:民族的观点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民族清洁既能够发挥经济作用,也能够造成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处理民族关系。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对民族的凝聚力非常大,主要表现为都认为是本民族的一员,热爱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和对传统的风俗习惯的浓厚感情。
俄国沙皇政府曾在西伯利亚搞了一个移民区,把一些波兰人强行移居到那里。
日子一长,这些人已经不会说一句波兰话了,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自己是波兰人,并且对俄罗斯人怀着波兰人的仇恨。
又如我国的回民,是13世纪初叶大量迁入的阿拉伯、波斯、中亚人在持续和汉人、维吾尔人、蒙古人融合中逐惭形成的。
东迁初期,通用职权拉伯语和波斯语,因为长期和汉人杂居,逐惭学习汉语、汉文。
但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共同信仰成为维系其长期存有的牢固纽带。
民族的四个特征,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已经不很明显了,每一个民族都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或与其他民族日益趋同,但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仍作为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纽带而长期存有下来。
这是因为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总要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总要强调一些和其它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赋予强烈的感情,甚至升华为民族的标志,把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风格,经过艺术加工,加以宣扬,成为一见即知是某民族的特点。
例如一看见献哈达,我们就知道这是藏族是了庄重的待客礼仪;看见泼水节,就知道是傣族的节日。
所以,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繁衍兴旺的标志,民族文化成为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旦民族文化失去特色,被另一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势必削弱本民族的凝聚力,这对这个民族无疑是一个灾难,所以,尊重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就是对这个民族的尊重,珍惜本民族文化,就是热爱本民族的最好表现,就是对本民族的最热诚的贡献。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民族的同化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不幸的?(学生讨论,可举例说明,教师做总结:从人类的进步的角度看,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恰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的四个特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民族的这四个基本特征是有内在联系的。
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动的。
在民族产生、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
反过来,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动了共同地域的巩固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四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板书)(教师分析)四个基本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从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来说的,但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特征将会有变化,有些民族四个特征不一定齐备。
同进,不同民族,也有不同水准上的共同性,这些都不影响四个基本特征作为识别民族的科学依据。
在学习和把握民族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民族和种族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种族的特征是一种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而民族则是一种社会现象。
种族是个生物学概念,是以人的生理特征(如肤色、发色、眼色、体形等)为划分标志的不同人种,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合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民族则是一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在同一种族里能够包含不同民族,如共同色人种中有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等;一个民族里面能够包含不同种族、如美利坚民族中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作总结:请同学们结合本堂课讲的内容,回去思考一下民族和阶级、国家的关系,下一堂课讲新课前请一些同学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