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咳嗽
脉辨咳嗽所因。
浮风紧寒。
数热细湿。
房劳虚涩。
右关濡者。
饮食伤脾。
左关弦短。
疲极肝衰。
浮短肺伤。
法当咳嗽。
五脏之嗽。
各视本部。
浮紧虚寒。
沉数实热。
洪滑多痰。
弦涩少血。
形盛脉细。
不足以息。
沉小伏匿。
皆是死脉。
惟有浮大而嗽者生。
夫咳谓有声。
肺气伤而不清。
嗽谓有痰。
脾湿动而生痰。
咳嗽者。
因伤肺气。
而动脾湿也。
病本须分六气五脏之殊。
而其要皆主于肺。
盖肺主气而声出也。
戴云。
因风寒者。
鼻塞声重恶寒者是也。
因火者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
因劳者盗汗出。
兼痰者多作恶热。
肺胀者动则喘满。
气急息重。
痰者。
嗽动便有痰声。
痰出嗽止。
五者大概耳。
亦当明其是否也。
治法须分新久虚实。
新病风寒则散之。
火热则清之。
痰涎则化之。
湿热则泻之。
久病便属虚属郁。
气虚则补气。
血虚则补血。
兼郁则开郁。
滋之润之。
敛之降之。
则治虚之法也。
一论四时感冒。
发热头痛。
咳嗽声重。
涕唾稠粘。
中脘痞满。
呕吐痰水。
宽中快膈。
不致伤脾。
此药大解肌热。
将欲成劳。
痰嗽喘热并效用。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五脏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
河间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
故《内经》又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肃,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
又曰∶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咳嗽。
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为患不同,宜随证而治之。
是故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
夫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
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气汤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浓朴汤疏导之。
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嗽,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汤加杏仁。
此治法之大要也,学人不可不知。
咳为气逆。
嗽为有痰。
内伤外感之因甚多。
确不离乎肺脏为患也。
若因于风者。
辛平解之。
因于寒者。
辛温散之。
因于暑者。
为熏蒸之气。
清肃必伤。
当与微辛微凉。
苦降淡渗。
俾上焦蒙昧之邪。
下移出腑而后已。
若因于湿者。
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
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
若因秋燥。
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
若因于火者。
即温热之邪。
亦以甘寒为主。
但温热犹有用苦辛之法。
非比秋燥而绝不用之也。
至于内因为病。
不可不逐一分之。
有刚亢之威。
木扣而金鸣者。
当清金制木。
佐以柔肝入络。
若土虚而不生金。
真气无所禀摄者。
有甘凉甘温二法。
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
又因水虚而痰泛。
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
则有金水双收。
阴阳并补之治。
或大剂滋填镇摄。
葆固先天一元精。
至于饮邪窃发。
亦能致嗽。
另有专门。
兼参可也。
以上诸法。
皆先生临证权衡之治。
非具慧心手眼。
能如是乎。
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亚健康问题的小知识?敬请关注京朋名汇老中医堂相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