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
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 喷嚏、咳嗽、胸闷、情绪不宁等先兆。 3.多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I罗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痰液涂片、胸部X线检 查等有助于诊断。
肺脾肾虚损
脾虚水湿不化
肾虚水湿不能蒸化
痰浊内生
肺气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
• 哮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病理变化不同。发作期为“伏 痰”遇诱因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 塞气道,肺失宣降,痰随气动,故致痰呜如吼,气息喘 促。如《证治汇补·哮病》日:“因内有壅塞之气,外 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 击有声,发为哮病。”可见本病发作期的病位主要在于 肺系,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故见呼气困 难,自觉呼出为快。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差异,发作期 有寒哮、热哮、痰哮、风哮之分。若因寒邪诱发,素体 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发为寒哮;若因热邪诱 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发为热哮;若 因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劳累等诱发而寒、热象俱不显 者则为痰哮;若外风袭肺,或素体阴血亏虚,虚风内动, 或肝木郁而化风,引触宿痰,致反复发作,时作时止, 发时喉中哮鸣有声,止时如常人者,有如风之善行而数 变,为风哮。寒哮、痰哮痰郁化热均可转化为热哮;由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还可发为寒包火证。
病机关键: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1.外邪侵袭 风寒 失于表散 内蕴于肺
风热
壅遏肺气
津聚成痰
上 干
吸入药粉、烟尘、异味气体
于 肺
2.饮食不当 生冷伤及脾阳 寒饮内停
酸咸、肥甘 积痰蒸热 饮食不化精微而郁结 木不疏土 郁怒伤肝 木旺乘土 脾失健运
水湿蕴成痰浊
4.体虚病后 禀赋素差 病后体弱
缓解期有轻微气喘、咳嗽,或无症状,日久反复 发作则见肺脾肾虚的症状。
三、病 位
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发作期以标实为 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四、病类
本病分发作期和缓解期两大 类。
五、病性
• 有虚有实,发作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时 以正虚为主。
六、病程
• 较长,可达几年至几十年。
七、病因病机
•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 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 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
• 若哮病长期反复发作,势必伤正,导致内脏虚损,如寒痰损伤脾 肾之阳,痰热耗伤肺肾之阴,则病变可从实转虚,在缓解期表现 为肺、脾、肾等脏虚弱之候。肺虚则不主气,气不化津,而痰浊 内蕴,或肺阴虚火旺炼液为痰,肃降无权,并因肺虚卫外不固, 易感受外邪而诱发;脾虚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精微,反积湿生痰, 上贮于肺,影响肺气升降,常因饮食不当诱发;肾虚精气亏乏, 摄纳失常,阳虚则水泛为痰,阴虚则虚火灼津成痰,上干于肺, 而致肺气出纳失司,每易遇劳诱发。由于肺、脾、肾三脏之间生 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可病及二脏或三脏同病,表 现为肺、脾、肾的气虚及阳虚,或肺、肾的阴虚。在缓解期感觉 短气,疲乏,常有轻度哮症,难以全部消失。一旦大发作,每易 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而痰浊壅盛。因肺助 心主治节,贯于心肺之宗气有赖于肺之正常呼吸,心阳根于命门 之火,严重者因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之运行,宗气不能充养心之 阳气,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同时受累,发生“喘脱” 危候。
(二)鉴别
1.与喘鉴别:
哮 哮以声响名,如秋风刮叶 哮必兼喘 哮有宿根 邪伏于里,反复发作
喘 喘以气息言,唯气息急迫 喘未必兼哮 多发生于急慢性疾病中 邪散则喘止
• 2.支饮 支饮为受寒饮冷,久咳致喘,迁延反 复伤肺,肺气不能布津,饮邪留伏,支撑胸膈, 上逆迫肺之证,以“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 形如肿”(《金匮要略·咳嗽痰饮病脉证治》)为典 型表现,可有痰鸣气喘症状,与哮病发作期相似, 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喘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 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喘重于 哮鸣,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 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二者有显著不同。但 如胸膈之痰饮留伏,又可成为哮病之因。
《诸病源候论》除沿用“上气”病名外,又称作“呷嗽”,
《医说》有“ ”之名,又称“ ”。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 “上气”中分离出来,阐明其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 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明代虞抟进一步对哮 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分。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 “哮喘”,为与喘证区分,故名为“哮病”。
• 相关疾病: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以及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以哮喘为 主要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
二.病象
发作期以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 息不能平卧等为特征,本病呈发作性,一般以 傍晚、夜间或清晨最常见。发作前常有鼻痒、 咽痒、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 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出现呼吸气促 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病人被迫坐位, 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 冷,心慌动悸,烦躁不安,脉浮大无根,或见 歇止,或模糊不清的危候。发作可持续数分钟、 几小时或更长。
哮病
一、概述
病名: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
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
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 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内经》中虽无哮病之名,但书中所记载的“喘鸣”与本病的 发作特点相似。
《素问·阴阳别论》日:“……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 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治》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还 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 为哮病夙根的理论渊源。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云: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 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