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作者: ————————————————————————————————日期:(一)描写春景:村居清朝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
孩子们放学回来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这首古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诗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不愧是千古绝句。
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儿童的活动。
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景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
绝句宋代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雨沾在衣服上却不湿衣,杨柳风吹在脸上却不寒冷。
这句诗中的“沾衣欲湿”和“吹面不寒”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和春风的“暖”,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和风细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渔歌子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ruòlì),绿蓑(suō)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意: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河里的水缓缓地流淌,鳜鱼也正肥美。
一位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正坐在一条小船上钓鱼。
春风轻轻地吹着,蒙蒙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渔翁却不一定要回去。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透露出词人淡薄的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春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
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万物。
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作用和特点,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后两句现在也用来形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风化雨,在不经意间滋润孩子的心田。
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
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听到四处小鸟的婉转叫声。
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花儿又落了多少。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情感。
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写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
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
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鹂动听的鸣声,他却不以为然。
傍晚,因为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外渡口没有行人,唯有一只小船横泊在河里。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春日偶成宋代程颢(hào)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云淡、风轻、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美的大好春景呀!身处这宜人的景色,诗人完全陶醉了。
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呢?甚至还以为它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这首诗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江南春唐代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意: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可是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呢?作者在描绘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借古讽今,寄托了讽喻之意。
江南好唐代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首诗具体描写江南风景之好,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二)描写夏景:小池南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那小小的泉眼有一眼清泉,泉水静静地流淌出来,好像泉眼十分爱惜它们,不愿多流一点似的。
树的影子映照在池中,好像很喜爱这晴天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在水面刚露出尖端,便有蜻蜓欢快地飞来立在上面了。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小池景色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初夏美景的喜爱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都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表现了诗人对西湖奇特景象的惊叹和喜爱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到底西湖六月中的景色不与四季相同,莲叶与天相接,一望无际,碧绿碧绿;荷花与太阳相映,显得格外鲜红。
这首诗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
写的是西湖晴好天气下莲花荷叶的壮美,景色醉人,韵味十足,表现了诗人对六月西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描写秋景:滕王阁序唐代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句诗描绘了壮美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落。
展现了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壮美秋景的喜爱之情。
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将秋天的枫叶与二月的花作比较,展现了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第二句以形象的比喻补足了第一句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湖光和秋月才能和谐。
“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后两句的意思是:从远处望去,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这两句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令人神往。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作者对月夜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后两句的意思是: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前往渝州。
这首诗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暮江吟唐代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诗意: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
“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暮色时分江面的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
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表达了作者对秋夜美景的喜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轻松愉快心情。
(四)描写冬景: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图。
前两句是画的背景,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间似乎只剩下茫茫冰雪。
后两句是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孤独的落寂情调。
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五)表达思乡之情: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窗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千古名句,诗中的“佳节”指重阳节。
一个“独”,两个“异”,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举目无亲的情景表达出来,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描写儿童及乡村田园风光: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前两句写一个小娃撑着小船,偷采白莲。
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踪迹,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
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
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前两句写小孩学钓的姿势,后两句写路人借问,小孩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
全诗生动地刻画出小孩那种天真专注的神态,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孩子、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古朗月行唐代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首诗写出了孩子对月亮的天真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孩童和月亮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