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摘要:低碳经济的诞生,催生了低碳旅游的兴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低碳旅游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的研究背景,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旅游”的三轮驱动模式: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旅游的政策。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发展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研究背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旅游资源不当的开发利用方式和非生态的管理模式,使得旅游业早已不再是天然无污染的朝阳产业。
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旅游发展方式的变化轨迹,经历了从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到生态旅游的实践,人们仍然在不断探索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实现的基本原则和路径[1]。
如今低碳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旅游将成为继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后新的时尚环保型旅游,将主导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
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新方式,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低碳旅游的概念被首次并且正式提出,提倡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2]。
我国也开始重视低碳旅游的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说,旅游业带有低碳的天性,比如本身占用资源少,很多资源可持续利用,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首先把生态保护好,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与良性补偿,这种发展不但可以节能减排,同时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3]。
2010年3月18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重要的低碳经济内涵,即旅游发展要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重,提倡旅游业发展要节能节水减排。
支持旅游企业如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饭店业、旅游景区、其他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企业把新能源新材料运用起来,使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把旅游企业创建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企业。
可以说在中国发展低碳旅游势在必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中部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
为了顺应全球旅游业生态化、低碳化的进程,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国各旅游地争相向低碳旅游转型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在区域江西已拔得头筹。
2009年11月17日至23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举行,大会发表了《南昌宣言》,号召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还提出今后每两年在南昌举办一届世界低碳大会[4]。
江西省政府发布国内首个低碳经济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宣示了江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
在顺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又确立了明确的行业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这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更体现了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是其建设的特色,发展是核心,转变发展方式是关键,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是最终目标。
这一本质内涵,深刻揭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环、高产出的低碳经济高度一致[5]。
低碳旅游业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旅游”的三轮驱动模式: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分别作为旅游的主体、载体、介体,构成了旅游业的产业链条,应有机联动,形成合力,做好链条上每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体推进低碳化的旅游方式。
按照由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共同主导的“低碳旅游”模式,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的现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具体可从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模式设计如下:(一)政府部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发展低碳旅游业的重要性及意义,并且能把低碳理论与当地实践相结合: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低碳旅游的运行环境;第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低碳旅游的高起点发展;第三,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第四,集中财力物力,抓好低碳基础建设;第五,开发与保护并举,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二)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通过提升低碳旅游服务理念、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改善低碳旅游接待设施、引导低碳旅行方式等手段将低碳旅游转化为旅游者的行动。
把低碳旅游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旅游和生活方式中。
旅游企业要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引导旅游者[6]:①转变现有的旅游交通模式,提倡使用公共交通以及鼓励使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等低碳方式,这样既丰富旅游过程,使旅游过程多样化,又丰富旅游项目,使项目新鲜和刺激。
②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和认知误区,认为奢华浪费就是面子就是品位,这是大错特错的低级价值观。
要强化旅游中的清洁、方便、舒适、省时等,塑造高级高品位文化,以此提升文化品牌。
③旅游企业应积极推行旅游向智能化发展的思想和行为,提升旅游运行效率,全面推行节能减排工程,降低能源消耗特别是碳的损耗,最终把循环经济模式深入到旅游产业链的全过程。
因此,旅游企业要全面转型,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理念,建成低碳旅行社、低碳旅游交通系统、低碳旅游饭店、低碳旅游住宿、低碳旅游景区景点、低碳餐饮和低碳娱乐等低碳旅游企业。
(三)旅游者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
按照“低碳旅游”模式,旅游者应积极践行低碳化的旅行方式和消费方式。
要做到低碳饮食,不浪费,不多点乱点菜,吃不完的打包带走;低碳住宿,牙刷、牙膏香皂、洗发液、拖鞋、毛巾、水杯等日常用品要自己带,尽量不更换床褥;低碳游览,少坐车多走路,多用人力车和电车;低碳购物,少购物,减少购物欲望,尽可能的购买环保物品,可以循环使用的物品;低碳娱乐,少消费娱乐产品,以此实现旅游者自身真正的低碳旅游。
综合以上分析,三轮驱动模式各方面不是孤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如政府部门应制定低碳企业的标准,并以此来制定奖励标准,以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旅游企业给低碳旅游者以适当的补偿,如低碳旅游者如果不使用酒店宾馆的日常用品以及做些对环保有益的事情,可以用赠品和优惠打折的方式给予物质补偿,同时,旅游企业可以设立奖章奖牌,按照环保星级制作环保奖牌,刻上低碳旅游者的名字以及日期等信息作为纪念,定会受到旅游者的欢迎。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政策建议(一)加快推进低碳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制定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法规,如河南省曾出台过《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办法》,借鉴已有的经验,应尽快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法规》,制定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的生态、能耗、排放等标准;制定旅游行业内部能源管理办法,如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使用节能技术、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对旅游企业进行能耗等级评定;制定旅游行业内部污染防治法,如制定水污染排放标准,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要求其进行改造,控制噪音污染。
[7](二)加大低碳旅游政策扶持力度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应该积极争取国家这方面的政策支持。
对低碳旅游企业予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利用经济刺激、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向低碳化发展;对低碳旅游项目、旅游业科技创新项目、低碳产品和低碳旅游示范项目等,予以资助和奖励等支持;对于国内外低碳旅游的大项目和低碳新技术推广给以现金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政策支持,并引导金融机构予以信贷支持。
(三)制定低碳旅游激励政策为推动低碳旅游的积极发展,政府部门应制定低碳旅游激励政策,配套相应的制度和机制。
如芬兰从1990年开始征收碳税,范围涉及交通燃料中的汽油和柴油以及其他轻燃料油、重燃料油、煤炭、泥煤、天然气和电力,对此政府征收基本税、附加税和管理费。
激励政策可以是收费,也可以是财政补贴。
收费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不积极实行低碳发展的旅游企业,以促使这些旅游企业改变粗放或者非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
财政补贴主要针对积极采取低碳发展的旅游企业,给予他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倾斜、奖励、项目支持等,以激发和鼓励这些低碳旅游企业开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和示范性,从而推动低碳旅游企业的主动和积极发展。
(四)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示范区管理规范以低碳旅游示范区来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广到其他旅游区,对景区内建筑物、交通设施、宾馆、餐饮、购物等各方面做出具体要求,保障低碳概念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引进并利用最新低碳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加快景区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提倡旅游景区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并对使用新能源的旅游景区给以补贴和奖励;对低碳建筑和节能建筑给以适当的财政补贴。
(五)努力建设并塑造环鄱阳湖低碳旅游城市群尽快建设以南昌九江景德镇为中心的环鄱阳湖低碳旅游城市群,并制定低碳旅游城市标准,把这些城市确定为省级低碳旅游试点城市,以此示范,延伸扩大到其他城市,实现环鄱阳湖所有的城市都能低碳化,最终建设成环鄱阳湖低碳旅游城市群。
(六)协调多方利益,形成合力发展低碳旅游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考虑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旅游项目开发商、旅游企业、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居民、游客的利益。
处理好旅游企业与旅游行业的关系,低碳旅游企业的发展要与本地域的行业、产业链的低碳发展战略与规划保持一致。
低碳旅游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旅游项目开发商、旅游项目开发者与规划者、旅游经营与管理者、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游客的全面参与,形成低碳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七)制定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政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对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制定相关政策。
如景区规划要做到景观生态化,资源利用越少越好,鼓励使用绿色能源和本地的生产原料,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景区内使用环保观光车、天然气燃料、电动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这样有利于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星级酒店评定则必须以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基本要求,否则不予考虑;对于旅行社,应大力推广低碳旅游产品,推出“碳中和”配套服务,积极宣传低碳旅游[7]。
参考文献:[1] 汪明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5):11-12.[2] Elliott.Tourism:Politiesand Publieseetor management[M]. Londonand NewYork,1997.[3] 谢良兵.长株潭低碳路线图:从旅游起步[N].经济观察报,2010-8-14.[4] 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旅游江西发布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纲要[J].领导决策信息,2009,(12):14-15.[5] 江西省政协专题调研组.发展低碳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02):1-6.[6] 曹会林.浅议低碳旅游与旅游企业的低碳举措[J].价值工程,2010,(04):31.[7] 秦奕莹.低碳旅游公共政策支持研究[D].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