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俭以养德_3

俭以养德_3

俭以养德一、教学目标1.学习立论和驳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理解设问、反问在论证中的作用。

3.从道德品质的高度,理解提倡俭朴的重要;青年一代应继承发扬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二、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引出的?分析:“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用这样一句具有普遍性、貌似有理的话作为开头,引出错误论点,很自然,又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用利导的口吻,进行初步分析:我们并不是赞成“吝啬”,适当的、有节制的消费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无节制的信手乱花,则有修于节约精神。

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让人心服口服。

在此基础上自然地提出“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顺理成章。

然后引用诸葛亮的名著“俭以养德’,点明题旨,从道德品质的高度生发出中心论点: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文章的第一部分就这样一步一步巧妙地引入正题,写得有很有据,合情合理,使人不知不觉地同作者一起进入了对论题的讨论。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分析:从“精力”、“影响”、“后果”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3.本文为什么采用间接反驳方法?怎样将驳论与立论紧密结合起来的?分析:采用间接反驳,这是因为“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的错误论调实质是对节俭缺乏深刻的认识,不明白节俭与思想品德的关系。

要纠正这种错误思想,不宜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而直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从正面讲清“俭以养德”的道理,使持有偏见的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认识节俭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4.设问句和反问句在论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分析: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

设问句是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用疑问句式表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是故作惊人之谈吗?”答曰:“非也!”这正是抓住读者心理能产生的疑问,用设问提出,更为适合读者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

反问句是用疑问句的方式和加重语气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反问句比陈述句不但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如:“由于平时胡花乱用,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的,在生活中,不是屡见不鲜吗?”用反问句来摆事实,不但事实显得确凿无疑;而且能发人深省。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分析:(1)摆事实,讲道理,事理结合紧密,相辅相成。

文中既列举了确凿的事实材料,又援引理论作论据。

且对所举事实材料所蕴含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

事与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如阐述“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这个分论点时,既从人的脑子的容量是有限的,考虑生活多了,就不能过多地考虑工作和学习这一客观规律说理,又举鲁迅在生活上处处俭朴,而对革命、对青年却十分大方、慷慨的具体事例。

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这样做:这不是鲁迅穿不起,更不是鲁迅吝啬,而是鲁迅深深懂得“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的道理。

又如第11段,作者先从理论上阐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己的劳动所得”这条防线是会被贪欲攻破的,甚至会因此堕落为罪犯。

然后文章以“三反”、“五反”中出现的这种事例加以验证。

整篇文章都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事例典型,说理中肯,论证十分有力。

(2)详略得当,叙事简洁。

文章的难点和重点是节俭和道德品质的关系问题,所以作者对这一问题用大量的篇幅说理论证。

而对我国的经济基础(一穷二白)决定我们必须节俭的道理,因为较好理解,作者只是点到为止,不作详论。

议论文中以事实作论据,叙事必须清楚,否则读者就会莫名其妙。

但是,如果读者对所用事实材料较熟悉(如鲁迅、高尔基、列宁等),也可以只点出而不作详细介绍。

说话、写文章要看客观对象,根据读者来决定叙事的详略。

文中谈到在“三反”、“五反”中揭发出来的事实,因当时大家尚记忆犹新,所以一语带过。

这样既节省笔墨,又使文章简洁。

(3)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写法。

本文是对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进行评议的文章。

在评议中,作者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将驳论与立论结合起来,证明了“俭以养德”观点的正确性,达到了反驳的目的。

本文为什么采用驳论与立论结合的方法呢?这要看批驳对象的具体情况。

本文的“敌论”是:“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劳动者当然有权利自由支配其劳动所得,但上述说法表明了对节俭、节约的反感,说明一些人还不能正确认识节俭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节俭问题涉及到人的思想品质,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上述说法代表了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生活或工作习惯。

因此,要纠正此种说法,指出其隐藏的不良倾向,不宜采用直接批驳的方法,而应该加强正面说理,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使执此种说法的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心悦诚服,放弃该说,最终达到驳倒“敌论”的目的。

作者又是如何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呢?在摆出“敌论”后,先对“节俭”这个概念作正确的解释,也就是说明我们所提倡的节俭是一个什么样的要求。

作者指出,节俭不是吝啬,也不是不要“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节制地满足自己合理的物质要求”,而是反对“无节制地信手乱花”。

这样,节俭的意思就搞清楚了,某些人可能存在的误解就消除了。

由于先肯定了劳动者要求改善生活的合理愿望,把“节俭”与其他消费需求作了必要的区分,并对“有修于节约精神”的倾向或行为作了批评,使议论一开始就合情合理,便于读者接受。

然后,作者着重从正面论说,提出“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和“俭以养德”的主张,认为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也“牵联到思想品质”,概括地说明了节俭的意义与必要性。

这样,文章通过正面立论来间接反驳,将驳论和立论紧密结合,正面之理讲深讲透了,也就达到了反驳的目的了。

其次,文章在正面立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后,又进一步从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证明“俭以养德”的正确性:第一个方面先从人的“精力”角度论说,指出人的精力有限,过多地讲吃穿用等问题会分散工作、劳动、学习的精力,会养成拖拉懒散的作风,并以鲁迅为例,从而证明人们应“俭以养德”,第二个方面则从人的“影响”角度论说,指出在生活上过分突出,会造成“脱离群众”及浪费的风气,并以列宁为例,证明应注意“俭以养德”。

第三个方面又从俭奢关系角度指出奢易俭难问题,警告人们不要“被自己的贪欲所攻破”,并以“三反五反”的例子证明“俭以养德”的正确性,作者这样论证“俭以养德”的正确,实际上也是针对“敌论”而说的,作者力图通过用立论来完成驳论的任务,这就又把驳论与立论紧密联系起来了。

(4)循循善诱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给人的感觉是朴素、热情、亲切,像一个朋友在规劝和启发你,因此,语言上的特点便是循循善诱。

作者是怎样循循善诱的呢?一是态度诚恳、亲切,时刻为读者着想。

如分析三种不同的消费情形,肯定合乎人情的、有节制的物质要求,反对无节制的信手乱花习气等。

二是有条不紊地议论与分析,使用了“之一”“之二”“之三”等词语。

三是作者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文中多用设问、反问、比喻、引用等,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以设问为例:“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联到思想品质。

是故作惊人之谈吗?不是。

”上例中的设问,如果改成“这并非故作惊人之谈”,可能会导致读者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你的主张简直就是故作惊人之谈;此处用设问,意在抓住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心理。

再以反问为例:“由于平时胡花乱用而堕落为贪污犯、盗窃犯的,不是在‘三反’‘五反’斗争中发现过吗?”上例运用了反问,不仅指明了事实,而且强调了事实,使事实显得格外确凿无疑,让读者的印象更深刻,意在为胡花乱用者敲警钟。

6.找出名言警句,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分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即:用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说明了恬静、节俭是“修身”、“养德”必不可少的条件。

恬静、节俭可以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

一个人恬静、节俭,就没有私心杂念,不计名利,索取的少,消费的少,一心为民,一心为国,他的道德也必然高尚。

“由俭入著易,由奢入俭难”,即:由节俭到奢侈很容易,由奢侈到节俭就很困难。

说明节制物欲、保持节俭的重要。

“俭”与“奢”在人的生理直觉上,后者确实比前者感到“舒服”、“痛快”,所以“著易”,“俭难”。

正是“由俭入著易”,所以要节制物欲,严于律己,见到奢侈行为不动心,不眼红,不追求,而以俭为美。

正因为“由奢入俭难”,所以奢侈行为沾不得。

如果奢侈成习,一旦失去奢侈的条件,就会感到苦不堪言,甚至导致犯罪,落到身败名裂的地步。

三、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

释词:吝啬天理无节制地信手乱花故作惊人之谈佳肴岂但我不穿棉裤而已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此其一效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发扬光大不亦宜乎俭以养德(二)解题:“俭以养德”即“以俭养德”。

以,用。

养,修养。

课文第4段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意思是用静来保养身体,用节俭来修养道德。

本文的题目就出于此。

我们并不以绝对节俭为上,而主张量入为出,适当改善生活,使生活现代化。

(三)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准确地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是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前提。

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应注意找出显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和词语。

文章第7段未有“此其一”,第8段开头有“其二”,第11段开头有“其三”,这些词语显示了文章的中间部分是从三个方面或用三个论据来论证论点的。

那么,文章的前4段,就应是提出论点的部分了。

(四)既然文章的前4段是提出论点(亦即“立论”)的部分,那么,论点在哪一段中?这4段中,表述作者主张的话有三句:(1)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修于节约精神的。

(2)“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适用于整个国家,每个集体,每个家庭,也适用于每个人。

(3)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养身,俭以养德。

”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可能牵联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哪一句是全文的论点?我们不应孤立地看这三句,要将这三句与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判断。

后面展开论述的“其一、其二、其三”都是从对道德品质的影响的角度来写的,可见作者并不想一般地谈节俭,而是看重谈节俭与品德的关系。

因此,只有(3)句才是全文的论点。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结构有一点相似:都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成的。

(五)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

释词: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天理:天然的道理,不容怀疑的道理。

人情:人之常情,人的正常情感。

无节制地信手乱花:信,随意、放任。

故作惊人之谈:故意说出令人吃惊的话。

提问:“啊哟哟,同志,何必那么生气?我们并不是吝啬鬼……”句中的“同志”和“我们”分别指哪些人?“同志”即文章开头说“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的一部分追求奢侈生活的人。

“我们”指包括作者在内的主张富日子穷过,提倡节俭的同志。

提问:为什么作者不采取开门见山的办法,一开始就提出论点,而要通过争论引出中心论点?因为节俭朴素已经是个老话题,如果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容易使人以为是旧调重弹,不乐意读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