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一篇同学的作文,完成下列小题。

绽放在秋日里的花①“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家门。

②秋风微凉,秋日里黄昏的阳光落在她肩上,她背起吉他,抱着书,趁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①,小巷的深处是一颗枝繁叶茂的老树。

③那失望愤怒的声音又在她耳中回荡。

④“不…”她使劲抱住吉他,苍白的脸颊上有泪水划过、(A)坠落,然后消失。

⑤“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除了争吵,她不知道去面对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其决心告诉父母②。

⑥她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生病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

她挺担心的,想去看看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伴多好啊,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⑦一边是坚决的阻止,一边是追逐的梦想,一边是未来,一边是执着,她矛盾,她痛苦,她渴望有人倾听,有人能为她解惑,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⑧灵活的手指拨动着弦,音符在她指间跳动,旋律在她身边飞舞,黄昏的光,因美妙的音乐变得轻柔。

云也为她停留,为她喝彩,落叶为她伴奏,使在秋风中为她起舞③。

她是受大自然青睐的演奏者,可不知不觉的,她泪流满面。

⑨也许是她的哭泣引来了一位老者。

⑩“孩子,你这么了?”⑪也许是太过烦恼,她将埋藏在心底的思绪告诉了老者。

⑫老者听后指指身边的老树:“它在这经历风雨几十年了,青春就像它一样,历经重重挫折,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

”⑬她不解的望着老者,心中有什么东西要破土而出。

⑭老者接着说:“绿茵因感恩风霜,才有了茂盛,飞鸟因感恩蓝天,才有了飞翔。

唯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将矛盾融化。

你要学会感恩,感恩你经历的一切。

你仔细想想,你可曾感恩过你的父母?”⑮听了老者的话,她不自觉的低下了头。

蓦然回首,母亲每日为她准备的饭菜;(B)父亲在她学完吉他后接她回家的身影;父母在深夜陪她做作业的模样历久弥新(C),可她却从不感恩,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

④父母的苦心她从不感恩,甚至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如果怀有感恩之心对待父母的话,会不会有不同?她想她知道该怎么做了。

⑯“谢谢您,老爷爷,”她抬起头来,对老者露出了笑容,灿如夏花。

刚刚的忧愁消失寻无边无际(D),眉眼间净是明媚。

“我要回家了,老爷爷,再见”⑰她轻快的身影从小巷中穿过,最后的阳光毫不吝啬撒在她身上,感恩之花,冲破阴霾,在阳光的沐浴下绽放,随风飘摇,在璀璨的阳光中,美若黎明。

⑱很久之后,当她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时,回忆道:“感谢那个老者,在我年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告诉我感恩,最终使我与父母化解了矛盾,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并获得成功。

(1)文中加下划线的成语和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历久弥新D. 无边无际(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句改为:她抱着吉他,背着书包,踏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

B. ②句改为:她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父母,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决心告诉父母。

C. ③句改为:秋风为她伴奏,落叶为她起舞。

D. ④句改为: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甚至只会要求她学习。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要交代清楚他离家出走的具体原因。

B. 文章第(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下文脱节,使全文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

C. 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事显得矫揉造作,要改为第一人称。

D. 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在结尾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深化主题。

【答案】(1)B(2)D(3)C【解析】【分析】(1)A.并列谓语用逗号,不用顿号。

“划过,坠落”是句子的谓语。

故A错误。

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

“父母的模样”不能“历久弥新”,适用对象错误,故C错误。

D.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无影无踪”,故D错误。

故选B。

(2)D.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

“甚至”是“埋怨”的状语,故应放在“还”前面,“她甚至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

”故D错误,选D。

(3)C.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客观、真实,表现感恩的主题,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盘古开天辟地万物之初,一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

鸡蛋里是一片混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可是,在这片混沌黑暗之中,却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这只大鸡蛋里孕育成人以后,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了过来。

这时,他发现他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鸡蛋里,心里憋闷得慌,浑身像被绳子束缚一样难受,又看不见一丝光明,于是,他决心舒展一下筋骨,捅破这个大鸡蛋。

盘古胳膊一伸,腿脚一蹬,大鸡蛋就被撑碎了。

可是,他睁大眼睛一看,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混沌难分。

盘古急了,抡起拳头就砸,抬起脚就踢。

盘古的胳膊腿脚,又粗又大,像铁打的一样。

他这一踢一打呀,凝聚了一万八千年的混沌黑暗,被踢打得稀里哗啦乱动。

,盘古三晃荡、两晃荡,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就慢慢地分离了。

轻的、清的一部分(阳)便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而较重的一部分(阴)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

天地一分开,盘古觉得舒坦多了。

他长长地舒了口气,想站立起来,然而天却沉重地压在他的头上。

他意识到天若不高高地升到高空,那么地上就永远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于是他坐下来沉思默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最后,他断定,只有他把天托住,世上众生才能繁衍和生存。

于是,盘古就手撑天,脚蹬地,努力地不让天压到地面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

这中间,盘古吃的只是飘进他嘴里的雾,他从不睡觉。

开始,他只能用胳膊肘撑着,伏在膝盖上休息,因为他必须竭尽全力,用双手把天往上推。

终于,盘古可以将身体挺直,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了,他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一天离开一丈,天升得越高,盘古的身躯也变得越长。

天地被他撑开了九万里,他也长成了一个高九万里的巨人。

天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而盘古却感到疲惫不堪。

他仰视双手上方的天,接着又俯视脚下深邃的大地。

他断定天地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他可以躺下休息,而不必担心天会塌下来压碎大地了。

于是盘古躺下身来,睡着了。

他在熟睡中死去了。

盘古是累死的,他开天辟地,耗尽心血,流尽了汗水。

在睡梦中他还想着:光有蓝天、大地不行,还得在天地间造日月山川、世间万物。

可是他已经累倒了。

再不能亲手造这些了。

最后,他想:把我的身体留给世间吧。

于是,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

盘古的头变成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

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

它们像巨大的石柱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

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又圆又大又明亮的太阳,高挂天上,给大地送暖;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大地照明。

他的头发和眉毛,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洒满天空,伴着月亮走,跟着月亮行。

他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使得万物生长。

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闪电。

他的肌肉变成了土壤,筋脉变成了道路。

他的手足四肢,变成了高山峻岭,骨头牙齿变成了埋藏在地矿的金银铜铁、玉石宝藏。

他的血液变成了滚滚的江河,汗水变成了雨露。

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精灵,变成了鸟兽虫鱼。

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鸟兽虫鱼,天地间从此有了万物。

(1)从内容上看,本文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盘古身体的某一部分变成了自然界的某一事物,这两者之间是怎样联系的?(3)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三个方面:①宇宙最初的景象;②天地的形成;③万物的形成。

(2)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形似的两者相关联。

(3)排比。

有力地表现出盘古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内容,将相同的内容进行合并概括。

文章第一段概括写宇宙最初的景象;从第二段到第五段写盘古把天和地分开的经过;第六段到文章结尾写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各部分变成世界万物的经过。

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2)自然界的万物本不是盘古的身体变成的,神话故事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将形似的两者联系起来。

如他的两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等。

(3)结合这段话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段话中的几句话分别写盘古的气、声音、肌肉、筋脉、手足、骨头和牙齿、血液、汗水、汗毛、精灵等变成的自然万物,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出盘古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故答案为:⑴三个方面:①宇宙最初的景象;②天地的形成;③万物的形成。

⑵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形似的两者相关联。

⑶排比。

有力地表现出盘古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想象和联想表现手法的能力。

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想象是神话故事的特征。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传递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