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山压力理论

矿山压力理论

4) 利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压力拱陡峭且比较高; 用充填法时则拱平缓且拱高小。
5) 拱的高度和宽度仅取决于煤层厚度(采高)、顶板管理 方法和顶板岩石性质。
6) 压力拱是非对称性的,并且沿工作面的长度方向没有 表现。
压力拱假说的评价
1) 压力拱假说比较简明地阐述了采场围岩卸载的原因,探讨 了围岩平衡状态及其范围,对回采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的 形成及回采工作空间处于卸压区做出了一些解释。 2) 压力拱在巷道中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支架压力取决于 一系列的矿山地质条件及技术条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巷道围岩性质,支架特性及结构形式。在回采工作面,由 于煤层顶底板岩性不同,顶板管理方法,支架形式及特性 以及回采工艺的差异,可能形成不同的复杂的力学结构。 这远非压力拱理论所能概括与阐明的。 3) 压力拱假说认为:支架压力源于拱内岩石的重量,与支架 特性及采深无关,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4) 对坚硬的层状岩石,无论在巷道还是在采场,都不可能形 成拱,这对压力拱一节 概 述

一、矿压理论的建立基础 矿山压力假说是采矿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是弄清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的有效途径。 假说建立的步骤:①观察和收集实际资料; ②分析整理所积累的资料,提出假设的基本观 点;③建立分析模型,进行数学力学分析推演, 一方面为确定假说中各个基本参数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为矿山生产提供指导;④通过一定方 式检验。



经过采动此上覆岩层中的坚硬岩层都巳根据岩层 移动特点,可将上覆岩层按坚硬岩层分成若干个岩层 组,而每一个岩层组的底板则为坚硬岩层.由测定可 知断裂成为岩块,岩块间相互咬台则可能形成图示的 结构 该结构为“煤壁——已冒落矸石”及“煤壁——支 架——已冒落矸石”两种支撑体系所支撑.采场上覆 岩层可沿走向分为三个区,A——煤壁支撑影响区: B——离层区或支架影响区;C——已冒落矸石的支撑 区.

悬臂梁假说在一定条件下能对许多矿山压力现 象进行解释.并可以采用材料力学的方法进行 粗略的计算.但不难看出,该假说仍存在严重 缺点,表现在:




1)、直接顶岩层由于地质构造和采动的影响,通常被 许多裂隙切割破坏丧失了连续性,因此不能视其为弹 性的连续岩梁. 2)、利用材料力学公式计算岩梁时,通常把问题过于 简化而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与一些实际 情况的对比表明,采场顶板实际下沉量比按悬臂梁或 悬板公式计算出来的弯曲挠度要大几倍. 3)、悬臂梁假说同压力拱假说一样,未能考虑顶板岩 层与采场支架间的作用关系,只是孤立地研究岩梁的 变形状态,不可能反映出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真实规 律,从而降低了假说的实用价值。 4)、悬臂梁假说不可能从数量上对矿山压力进行计算, 这是因为该假说脱离了整个岩体 而只研究了个别岩层 的运动规律。
二、几种主要矿压假说
早期矿压假说的特点: 由于开采方法的局限性,采场矿 压基本建立在巷道矿(地)压理论 基础上,两者无本质区别。 矿压理论的建立,起初是以经验 为基础,较多地偏重于矿山压力显 现方面的描述,由于测试手段不完 善,所以假说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缓倾斜煤层工作面矿压理论假说
(1)压力拱假说
(3)悬臂梁(悬板)假说
(2)双支梁假说
(4)预成(生)裂隙假说
(5)铰接岩块假说 (7)松散介质假说 (9)砌体梁假说
(6)台阶下沉假说 (8)楔形假说 (10)传递岩梁假说
(11)弹性基础梁假说 (12)板结构假说
第二节
压力拱假说
压力拱(也称自然平衡拱)假说,是最早的矿压假说。 在欧洲国家现在仍有不少拥护者。 1885年法国学者依奥尔(Fayol)根据观测和实验提出岩 层移动拱形说。 压力拱假说认为:开掘在任何岩层中的巷道,由于重力 作用,顶板岩层发生破坏变形,形成一稳定的卸载拱。拱承 受拱面以上全部岩石的重量,并将全部载荷经压力拱的拱脚 传递到巷道两帮岩石而引起巷道两帮鼓出以及底板隆起等围 岩变形,巷道支架所承受的载荷是拱面以下已经破碎的有限 断面内的岩石总重量。 工作面压力拱见图。
德国学者希普特罗对采场压力拱做过较为全面地阐述:
1) 在工作面及其附近的顶板中存在着压力拱。 2) 在压力拱内为卸载区,卸载区也同时能在底板中形成。
3) 通常在工作面前方15m的距离内形成拱脚最大压力带, 这样在工作面附近压力逐渐减小。同时,在采空区中, 冲填体或冒落的矸石开始压缩的15m内形成另一拱脚 的最大压力区,在这两个最大压力区的拱中心形成驼 峰状的压力分布,两侧高中间低。
h qL2 12 2 qL 2 12 x h3 2h 2
2 RT LT h q
max
若以最大剪应力作为岩梁断裂的判据,则 端剪力最大,该处的最大剪应力为:

3Qx 2h
在梁两
max
3 qL 3qL 2h 2 4h
在最大剪应力达到抗剪强度时的极限跨度为: 4 hRs Ls 3q 一般情况下,LT<LS,因此常按最大弯矩计算 极限跨距。
底板中也存在着与顶板相类似的压力拱。 普氏提出的回采工作面支柱压力计算公式:
px
yx a
n

b ( ) n f af
2
(a 2 b 2 )
anf
式中:n——顶板单位面积上的支柱数; f——岩石的普氏坚固性系数; a——拱宽的一半,m; b——支柱到工作面煤壁 的距离,m。 采场压力拱计算模型见图:


用悬臂梁理论可以解释,在靠近工作面煤壁的地 方,顶板下沉量最小,因而压力最小,由工作面煤壁 向采空区。顶板下沉量和压力则逐渐增加.顶板下沉 量和工作面支架载荷的最大值通常总是在沿采场倾斜 方向的中部,这和现场实际是吻合。 悬臂梁假说还可以解释工作面前方煤体中存在支 承压力,能说明煤层和顶板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煤 体中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和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以及解 释老顶的二次垮落现象等。
三、砌体梁假说
砌体梁假说是 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 教授在前苏联学者库 兹涅佐夫教授的铰接 岩块假说的基础上根 据相似模型实验和现 场实测,运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得到了采场上覆岩层的平 衡和失稳 条件,从而提出了“砌体梁”假说。 砌体梁假说认为,在老顶岩梁达到断裂步距之后, 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岩梁将会折断,但断裂后的 岩块由于排列整齐.在相互回转 时能形成挤压,由于 岩块间的水平力以及相互间形成的摩擦力的作用,在 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外 表似梁实则为半拱的结。这种 平衡结构形如砌体,故称之为砌体梁。
矿山压力假说中基本观点的内容: 首先是对研究对象基本属性的认识。 其次是对研究对象及状态的认识,火把现 象稳定在某一阶段,从瞬间平衡状态来认识矿 压现象。如:压力拱假说;或考虑到现象发生 的时间过程,从发展变化状态来考察矿压现象, 如传递岩梁假说。 最后就是对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有 的假说只推测性地描述现象发生发展的基本过 程;有的则直接说明现象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 第一、二方面的内容是假说的基本前提, 多由现场中观测的实际资料和已知的科学原理 提供;第三方面的内容则是假说的核心部分, 是在第一、二方面的基础上,用已有科学原理, 按逻辑思维方法推得。


由于采场上下两端的镶嵌作用在工作面较长时,对 顶板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因此,多视顶板为梁。 • 岩梁在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逐渐弯曲。下沉 以至于断与垮落,当顶板岩层坚硬时,悬伸在采空区上 方的岩梁可能很长,这时就必须采取人为的措施加以控 制,以防止岩梁可能沿煤臂切断造成推掌子事故。若梁 由于弯曲下沉时被冒落的矸石或充填体支撑时,也可能 仅产生弯曲下沉而不产生折断。当岩梁的悬伸长度达到 极限值时,将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此时将出现明 显的周期性来压。


该假说在前人研究成果及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对开采层采场上
覆岩层进行了分析认为: 1)、在划分的岩层组中,每组中的软岩层或断裂的岩层可视为坚硬 岩层上的载荷,或者传递垂直力的媒介. 2).由于开采的影响,坚硬岩层已经断裂成为排列较整齐的岩 块.由于离层,在离层区域内,上下岩层组之间没有垂直力的传递。 在水平方向由于有水平推力,形成了铰接关系.铰接点的位置取决 于岩层移动曲线的形状,若曲线下凹,则铰接点位于断裂面的下部, 反之则在上部,离层区视为无支撑区. 3).由于层间不能阻挡水平错动,因而视软岩层或碎裂岩层为支承 链杆,即只能传递垂直力,不能阻止水平力. 4)、当岩块恢复到水平位置时,破碎岩块间的剪切力为零,故以后 的岩块可以用一水平直杆代之. 5).最上岩层组的坚硬岩层,由于其上只是软岩层及冲积层;因此 可视为均布载荷作用于最上组的坚硬岩层上,而下面的岩层组则不 然. 6),最上的坚硬岩层,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由于载荷条件一致, 因而该岩层断裂后各岩块可视为等长.但下面各组岩层由于相互作 用,破碎后的长度未必相等.


i 1
当计算到(qn+1)1<(qn)1时,说明第n层与第n+1层之 间已产生离层,则以(qn)1作为作用于第一岩层上的单位 面积上的载荷q。 老顶来压前,完整性较好,直接顶不能充满采空区, 刀柱或房柱开采时,比较适合。
二、悬臂梁假说
悬臂梁假说是由 德国学者舒里兹在1867年 提出的,它的主要代表有 苏联斯列萨廖夫· 格尔曼, 欧洲的弗兰德,克格尔.菲力普斯等人。 悬臂梁假说认为:地下岩体是一种层状的连续弹性介 质,未采动的岩体所受的力主要是垂直应力.在煤层开采 后,采空区上方悬露的顶板在初次垮落后,可以看成是一 端悬伸而另一端固定在工作面前方煤体上面的悬臂梁,如 图所示。如果顶板为很多岩层组成,则形成彼此相互作用 的组合悬臂梁,这种岩梁在采场上下两端的煤柱处也被固 定着,因而形成了三面被固定的悬板,即所谓的悬板假说。
1、固定梁 在边界煤柱的另一侧未受采动时以及在采深很大时,一般 视为两端固定的梁。 用材料力学的方法可求出老顶岩梁在断裂时的跨距即极限 跨距。 qL 两端的最大剪切力与最大弯矩:
Q max R1 R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