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醉乡有多浓,忧国就有多深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
[教材简析]:
夕阳西下,翠竹木屋,安详而又甜蜜;茵茵绿草,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层层梯田,诉说着田园的忙碌;潺潺小溪,流淌着乡村的恬静。

多么充满诗意,多么令人沉醉!这是人们向往中的农村画卷。

整首词分上阕和下阕,词人并无浓墨涂彩,而采用白描手法,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一家五口的农村生活。

构思巧妙,以“小溪”贯穿全词;画龙点睛刻画了“翁媪”和“小儿”;色彩明丽,既有“白发”之白,又有大片的绿——溪中的水、溪上的草、田里的豆苗,甚至我们也能从“莲蓬”想到多姿多彩的莲花还有那无尽的蓝天;更有“醉里吴音”就在这如诗如梦的优美画面上添上了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

这简直就是一张温馨和谐、安定详和的乡村生活动态画卷。

心醉的背后是心忧,是心碎。

,那份醉乡就有多浓忧国有多深。

此刻,我仿佛正和词人一同站在小溪的对岸,专注地欣赏着这一幅我们共同向往的农村画卷,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教学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本课的教学设计成:线---面---想象----
情感的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溪”为线,了解画面,认识人物,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让学生以“色彩”为面,展现了田园的美丽色彩,可以充分的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让学生以声音想象为突破,展现了田园优美画面,使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以作者情感为依托,体会作者的忧国与醉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简介体裁,呈现画面的线条美。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词。

同学们会背词吗?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指名背诵。

2、背诵这些词,你们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词起源于唐朝,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为上下阕。

3、现在边听老师朗读这首词,边看老师画出这首词的简笔画。

5、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在词的上下阕中有一样景物贯穿始终,它是什么呢?学生读词。

思考。

小结:在词的上下阕都有一条“小溪”,茅草房在小溪旁,草在小溪旁,大儿在溪东,小儿在溪旁……是小溪贯穿了整个画面,贯穿了整首词。

【点评】教者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通过画面的观察思考,然后了解到诗歌的画面主线是“小溪”。

勾勒出诗歌的基本线条。

二、借助简笔画,品味情景的色彩美。

师:刚才我们也已经了解到这首词是围绕小溪来写的,小溪是透明的,那其余的景色是有色彩的,让我们去看看他们的色彩。

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一双慧眼,发现这首词中的绚丽多姿的色彩。

学生根据学生读懂的地方,给简笔画配上色彩。

学生读词。

交流,相机出示
A、粉红色、白色-------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相机解释:“吴音”“翁媪”“相媚好”“醉里”
师:“醉里”为什么是粉红色?
(2)指名理解这句词义。

B、黑色、绿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你从哪里看出有黑色的呢?小儿的身上为什么是黑色的?从“卧”字你还体会到什么?
(2)无赖是什么意思?这儿有两个解释:(1)耍赖皮,不讲道
理(2)淘气可爱。

请从中选择一个。

(3)你从哪里看出有绿色的呢?
(4)指导朗读。

【点评】教者引导学生读词,从词中品味出情景的色彩。

在添加色彩的同时,整首词重点字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更重要的是使得这首词也变得生香活色,熠熠生辉。

三、放飞想象,联想场景的声音美
刚才我们的同学都有一双慧眼,发现这首词中的绚丽多姿的色彩,你们是否也有一对聪耳,那现在让我们在来听一听这首词中有没有美妙的声音呢?学生读词。

A、音美------------“醉”,从这个“醉”你听到了什么?
这老两口在喝了一点酒后,互相亲热地交谈,他们会说些什么?
(组织学生情景表演)
B、声美------------“鸡笼”,从这个“鸡笼”你听到了什么?
提供引子:当我们看见中儿在那里编织一只只鸡笼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
,仿佛听见了……
C、听了他们的交谈,你认为这里的“醉”还包含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而陶醉?
提示:联系上下文或看图。

交流:(1)风景美,环境好。

(2)家庭幸福。

(3)子女勤劳孝顺。

(4)老两口恩爱和睦。

(5)生活富裕。

(6)小儿淘气可爱……
D、想象画面,体验表达。

分组练笔,抓住色彩、声音描绘一下。

(提醒学生要抓住色彩和声音)
E、、指导朗读。

配乐朗诵。

【点评】孩子们扮演着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

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

教者善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有色彩斑斓的画面,更有鸡犬相闻的农家乐声。

四、品读中感受到诗歌的情感美
A、介绍作者。

辛弃疾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南宋爱国词人: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词让爱国志士热血沸腾。

由于各种原因,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心情是非常痛苦的,但他时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他用自己的词写出自己的心声。

这就是他写的另一首词
出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B、这两首词一个是“醉里血战沙场”,一个是“”醉赏田园美景。

经历了征战沙场的将军,现在看着这安宁祥和的村居生活,感慨万千,他想——
C、酒不醉人人自醉。

眼前的村居生活不正是诗人的向往和追求吗?他怎能不陶醉呢?让我们来替作者表达一下心声吧。

【点评】这一环节,教者适时地链接了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以词解词,感受到他博大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不仅仅是“醉里血战沙场”,为国家收复失地的豪爽,还包含“醉赏田园美景”,为百姓的恬静而惬意。

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总评:
本堂课教学,可以说是清新流畅,情智交融。

教者在解读文本的“深入”、处理文本的“浅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文本,如何研得“深入”,面对学生,又如何做到“浅出”?
一、利用表演,引生入境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者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

景美了,人
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

二、拓展延伸,体会感情
教者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链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一词,以词解词,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