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设计史名词解释:工艺美术运动,时间19世纪中期开始,领导者约翰·拉斯金,实践者威廉·莫里斯。
这场运动的特点是:强调手工艺,反对机器大生产和繁琐的维多利亚风格连同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传统。
主张向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学习。
装饰主推自然主义风格。
东方风格,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代表作:《红屋》莫里斯。
名词解释:新艺术运动,时间1895年开始持续到1910年前后。
地点主要在欧洲从法国开始发展起来后来蔓延到其他地区,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国际设计运动。
代表人物或集团:法国的‘新艺术之家’萨穆尔·宾创办、‘现代之家’、‘六人集团’。
这场运动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延续时间长。
新艺术运动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场运动。
它抛弃所有传统,认为在大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单纯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
在作业方面不是简单的手工作坊,而是大型设计集团,集设计、制作、展览、推广为一体。
反对维多利亚风格和过分装饰风格,反对机械化大生产,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名词解释:高迪,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建筑家。
代表作有《圣家族教堂》哥特式风格、《米拉公寓》、《居里公园》、《巴特罗公寓》。
风格:摩尔风格阶段,中年开始,具有有机的特征,同时又具有神秘的、传奇的色彩,不少装饰图案都具有很强烈的象征性。
他为之投入43年的圣家族教堂的有机结构和外形,大胆的向当时弥漫世界的工业化风格挑战。
在后现代主义风起云涌的时期,他的风格一度被新一代设计师作为一种可以与国际主义、现代主义抗衡的符号来借鉴。
名词解释:装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20到30年代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开展的一次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
受现代主义运动影响很大。
装饰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的设计运动,,虽然在造型上、色彩上、装饰动机上有新的、现代的内容,但是它的服务对象依然是社会的上层,是少数的资产阶级权贵。
它的名称出自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展览。
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
装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反动。
名词解释:德国工业同盟开创者:穆特修斯、贝伦斯等人。
同盟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强调民族良心。
工业同盟的宗旨:1.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2.主张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3.强调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4.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5.坚决反对任何装饰;6.主张标准化的批量化。
德国工业同盟的成立足现代设计的一件重大事情,自从这个机构成立以后,德国的设计家就有一个可以团聚的中心,工业同盟组织的各种展览、讨论会都变成当时设计先驱人物研究发展、讨论问题的重要场所。
格罗佩斯的成就(他于1914年受工业同盟委托设计科隆展览馆)在很大程度上足与工业同盟分不开的。
名词解释:荷兰风格派运动是一些艺术家、设计家组成的松散团体也是现代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并不具有完整的结构和宣言同时也与包豪斯等艺术、设计院校完全两样。
主要组织者是杜斯伯格而维系此集体的中心是《风格》杂志。
唯一能够展示风格派风格的展览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巴黎举行的展览。
风格派努力把设计、艺术、建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强调合作强调联合基础上的个人发展强调个人、集体的平衡。
通过各部件的联系组成有理想主义意义的结构是风格派的关键。
但它实践中矛盾冲突不断造成了风格派的早期分裂。
代表人物有杜斯伯格、蒙德里安、胡扎等。
杜斯伯格在1917至1921年期间的新风格特征有:1、剥除传统设计因素变为基本几何结构单体。
2、将几何单体组合成简单的结构,而各单体之间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可视性。
3、对非对称性的研究与运用。
4、反复运用纵横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中性色。
风格派流传甚广的作品有里特维特的红蓝椅子、什罗德房子。
蒙德里安的非对称式绘画。
乌德的乌尼咖啡馆立面。
杜斯伯格和伊斯特伦的轴线确定式建筑预想图名词解释:俄国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的一次前卫艺术运动。
由于受到斯大林的扼杀而没有达到德国现代主义的影响俄国构成主义热衷于科学技术把结构当作建筑设计的起点,以此作为建筑表现的中心,这个立场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原则。
构成主义强烈提出设计为政治服务。
俄国设计家开始探索的最早的建筑方案是塔特林的第三国际塔它的象征性与实用性很强。
1919年马列维奇、李西斯基组成了“宇诺维斯”对荷兰风格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925年成立的当代建筑家联盟仍是将构成主义观点传播到欧洲的重要前卫设计团体。
代表有维斯宁他设计的人民宫是构成主义最早的设计专题还有国家电报大楼也极具特点。
另外俄国的纪录电影作为构成主义的一部分对西方也影响很大塑造了不同于好莱坞的风格代表作品《战舰波将金》。
真正变成建筑现实的俄国构成主义建筑还是梅尔尼科夫在巴黎世博会上的新精神宫。
后期构成主义基本集中在城市规划上突出人物有谢门诺夫等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与科布西耶的理想主义规划相似提出了放射性设计规划和线性规划的城市规划方式作品有共产主义卫星红城等。
俄国构成主义: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
荷兰风格派:纯美学的理论探索,没有参与一战。
德国工业同盟:这个组织的形成标志着德国现代主义运动的发轫。
穆特修斯:德国工业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教育家,宣传推动现代主义设计;名词解释:包豪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成为世界现代设计的摇篮,由格罗佩斯创建。
到1933年4月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
包豪斯经历过三任校长,格罗佩斯、汉斯·迈耶和米斯·凡德洛。
因而,也形成了三个非常不同的发展阶段:格罗佩斯的理想主义,迈耶的共产主义,米斯的实用主义。
把三个阶段贯穿起来包豪斯因而兼有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浪漫和乌托邦精神、共产主义政治目标、建筑设计的实用主义方向和严谨的工作方法特征,也造成了包豪斯的精神内容的丰富和复杂。
包豪斯经历过3个时期:魏玛时期、迪索时期和柏林时期。
包豪斯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它的影响不仅没有消退,到现在还产生出新的衍生内容来。
格罗佩斯:包豪斯第一任院长:格罗佩斯,建筑家、设计家、教育家。
作为包豪斯的奠基人,格罗佩斯初期的目的是建立一所艺术与设计学院,达到他个人进行微型社会试验的目的。
他在建立包豪斯的时候,充满了要建立一个非机械化的、计较人格化的、追求中世纪行会的友好合作精神的微型社会。
包豪斯的早期目的是社会的,是乌托邦的,而不仅仅是设计的。
米斯凡德罗:包豪斯第三任院长:米斯·凡德洛,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最重要大师之一,他提出的“少则多”的立场和原则改变了世界建筑的面貌。
从政治上来讲,他是非政治化的代表,对于他来说建筑就是建筑,为谁设计并不重要。
米斯的非政治化也可以从他很少设计社区看出来。
米斯担任校长后对学校的左翼势力进行了清洗,将学校变成一所以建筑设计为主的单纯的设计学院。
名词解释: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美学观点。
机器美学包括三方面内容1.首先要适应居住要求像机器那样符合实际功用。
2.还要像飞机、汽车那样大批量生产反映了工业化标准化。
3.像机器成功的反应效能一样反映自身效能。
名词解释:少即是多:“少就是多”是密斯1928年提出的一种建筑处理原则。
少是指在艺术造型上净化建筑使不附有任何多余不具有结构和功能依据的东西尽量简化结构体系主张采用钢框架在实体上采用玻璃和钢来体现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的简洁精神。
多揭示了在工业生产条件下用新材料和新的施工方法可能创造出来的建筑上的简洁精神的一种丰富效果。
代表建筑巴塞罗那德国馆。
名词解释:乌尔姆设计学院:1955年正式招生的乌尔姆造型学院在德国设计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被称为“新包豪斯”,这暗示了其高贵的文化出身。
为了恢复包豪斯现代主义遗产,抵抗战后粗鲁的商业主义社会,使其成为西德文化指南,美国最高指挥部与西德政府签署了乌尔姆计划。
学院通过建立一个基于社会学、符号学和政治参与的新设计科学来弘扬包豪斯人道主义精神,从根本上反思现代工业社会中美学和设计的社会意义。
如此,乌尔姆历史便展现了冷战时期更广泛的美学与政治、功能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
此外,拟订的乌尔姆教师名单也迅速将名不见经传的乌尔姆推到国际民主政治和文化的前沿。
乌尔姆学院的酝酿过程要比包豪斯长得多。
1946年,为了纪念在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兄妹,英格·肖尔和奥托·埃舍尔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建立了一所学院。
两人想通过这种方式反思德国在二战中的表现,调解德国由来已久的文化与文明的矛盾。
名词解释:流线型运动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也促使了流线型这一新设计风格的形成。
这种风格与当时的时代气氛、技术发展水平是很适应的。
流线型主要出现在产品设计上,特别是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一种风格,是30年代很典型的一种风格,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大相径庭。
三四十年代流线型风格已蔚然成风,遍及美国工业产品的各个方面,造成了消费者追逐潮流的购买热,是设计促进销售的一个成功例子。
使流线型风格普及化的人物是贝尔"盖茨等人。
美国的这场运动和欧洲现代主义运动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基本集中在流行风格上的形式主义运动促进的基础是商业利益,而不是其他的艺术形态的因素,但流线型的样式仍然影响到了欧洲设计。
欧洲的流线型运动比较重视长久的、耐看的造型设计(塔特拉轿车)。
二战后美国的流线型运动开始式微,而欧洲却兴盛了相当一段时间,欧洲极具特色的小型汽车又影响了美国的汽车设计。
流线型运动从30年代开始持续了20多年,其最重要的发展是汽车设计中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以及它对于全世界设计行业、工业等造成的影响。
名词解释:有计划废止制度:这是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提出来的。
这是一种通过不断改变设计式样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促使消费者为了追逐新的式样潮流,而放弃旧式样、改换新式样的积极市场促销方式。
它的缺点在于:单纯地强调式样改变,造成美国汽车在60、70年代成为外型华贵、性能地下的产品。
因而在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被外型简单性能却优异的日本汽车打倒。
这个制度同时也遭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抨击,这个制度造成经济与资源上的不必要的浪费。
名词解释:波普设计运动:在60年代兴起的,最集中反映“波普”设计风格的是英国,英国“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是里查·汉密尔顿。
他在1956年运用拼合手法创作了《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
在这场运动中各种奇怪的产品造型、特殊的表面装饰、图案设计、反常规的设计观念都涌现出来,设计家们的努力方向,是要找到代表自己的视觉符号特征、自己的风格,代表自己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