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疝气最佳方法
文章目录*一、治疗疝气最佳方法*二、治疗疝气的偏方*三、疝气如何预防
治疗疝气最佳方法1、治疗疝气最佳方法
非手术治疗: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
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
胶布粘贴法: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儿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
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
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
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
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
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弹性腹带法: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
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
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小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手术治疗:逾2岁但脐疝仍未自愈得患儿,应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
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
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
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
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2、疝气的病因
小儿腹股沟疝的根本原因是鞘状突没有及时闭合。
鞘状突因睾丸或子宫圆韧带下降而形成,多在出生后一年以内闭合。
新生儿和半岁以内的婴儿鞘状突多未完全闭合,但鞘状突未闭合并非都形成疝,如果婴儿腹壁不够强健,比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更容易发生腹股沟疝。
其他情况如:过度用力哭闹、便秘、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也会促使疝的形成。
右侧睾丸下降一般比左侧晚,鞘状突闭合时间也长,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左侧多见,单侧比双侧多见。
3、疝气的临床表现
特征性临床表现:腹股沟区或脐孔出现时有时无或时大时小的包块。
包块在站立以及哭吵等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出现或者变大,而发生早期平卧或停止哭吵后包块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压后消失。
患儿早期除除特征性肿块表现外多无显着不适,家长多因发现患儿腹股沟局部小肿物、阴囊两侧不对称或脐孔处包块而带其就诊。
治疗疝气的偏方1、取浮藻晒干为末,服方寸匕,日1—2服。
2、取生花椒择之令净,以布帛裹之,着丸囊令厚半寸需臾热气大通,日再易之,取瘥。
3、治阴疝,用白头翁草根生者,不限多少,捣之,随肿处敷一
宿。
4、治寒疝,用丹参30克,杵为末,每服热酒下一钱匕。
5、治寒疝心腹引痛,以乌头5枚,大者,去芒角及皮,以白蜜
煎令透润,取出焙干,捣筛,又以熟蜜丸如梧桐子大,盐汤下20丸。
疝气如何预防1、要有信心
耐心、精心、细心。
经常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这对疝气的护养大有裨益。
2、疝气初发应引起足够重视
需加以妥善有效的维护。
随着日常行走、活动形成习惯性下坠。
一旦卡在环口处,能复位会造成肠坏死。
要防微杜渐。
3、坚持适宜、适量、适时的锻炼
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切莫做蹦、跳、抻、拉、持重等
剧烈活动。
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4、注意饮食调理
宜食温、熟、软。
忌食生、冷、硬食物。
采取少吃多餐,防
止过饱。
选择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减少肠胃负担。
亦是对疝体减轻压力。
5、防止便秘
保持大便畅是防疝,护疝的关键。
老年腹壁薄弱,由于便秘。
排便用力,加大腹压促使疝体下行。
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难以
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