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氮公基政治

导氮公基政治

第二天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讲五个部分内容。

分别是:第一哲学概述。

第二唯物论。

第三辩证法。

第四认识论,第五讲历史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

(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唯物主义,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不讲唯物主义。

这样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派别所谓哲学,就是指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第一个是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与唯心)和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二个是哲学两种基本形态,重点掌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论第一物质观:根本属性是运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指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第二意识观:所谓意识,就是指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和物质关系,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所谓意识的能动性,就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第三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第四时空观:时间是一维性,空间是三维性。

第五实践观: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三、辩证法两大特征联系发展五大范畴现象本质,必然偶然,可能现实,原因结果,内容与形式四大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重点讲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vs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所谓肯定因素,就是指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所谓否定因素,就是指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核心是“扬弃”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质量互变质量互变: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就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就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量变,就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就是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1.只有脚踏实地地创造质变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2、当事物质变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促成事物的转化四、认识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背)1、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五、唯物史观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

反作用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1921年到1927年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三本代表作分别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重点考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这本书中啊,他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说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小资产阶级是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一定要把农民的地位记一下叫做最可靠的同盟军。

而且,为后面为后面革命工作中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了“敌、我、友”理论,是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第二本书就一个知识点,他直接指出了我们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乃是农民问题。

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

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

这次大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这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党的“二大”这样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即最低纲领。

制定通过了第一部党章,决定加入共产国际。

中共四大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

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形成时期:《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三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重点(单选,判断题)《井冈山的斗争》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一步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一个革命理论基本形成。

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致,所以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之作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而且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实际上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反对本本主义》1.三个考点:第一考点他是我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第二个考点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第三个反对本本主义基本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而我们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就是三个词儿,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八七会议: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三湾改编:指的是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

创造性地确立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

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

古田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成熟时期1935年到1945年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形成。

书籍:《共产党人发刊词》、《改造我们的学习》《共产党人发刊词》、《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共产党人发刊词》三个常考的内容:第一提出了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第二把中国共产党他要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称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第三就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

《改造我们的学习》他对实事求是作出了新的解释。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系统的传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所以新民主主义论他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之作。

遵义会议:1批评王明左倾错误2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3我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标志着我们党从幼稚走向成熟4是我党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发展时期《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第一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个就是基本方针叫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三她第一次论述了和民主党派的方针叫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现在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的1工作重心的转移要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3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南昌会议: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2我们八一南昌起义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举行,会议宣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宣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开始,明确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是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集中发展生产力上。

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