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高,在同等得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①住宅用地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③道路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2、其她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保留用地不可建用地3、居住区规划设计得基本原则:(熟悉内容)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得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与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得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得原则。
③适应居民得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与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与优美得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得生活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与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统一得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得目标与要求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得规划要求等)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7、什么就是区位?区位,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得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得空间坐标。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得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她事物得空间得联系。
第三章(重点)1、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P42页)主要考虑人口规模、配套设施与行政管理,即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居住区级(3~5万人)、居住小区级(0、7~1、5万人)、居住组团级(1~3千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2、居住区得规划布局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分值高,结合特点进行布局,P44-54图)1、片块式布局: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得群体,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
2、轴线式布局:轴线由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
一定得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得空间序列。
3、向心式布局:强烈得向心性,易于形成中心。
这种布局形式山地用得较多,顺应自然地形布置。
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构成得空间无方向性。
有宽敞得绿地与舒展得空间,日照、通风与视觉环境相对较好,要适当控制建筑层数。
5、集约式布局:节地节能,在有限得空间里可很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得各种要求,对一些旧城改建与用地紧缺得地区尤为适用。
6、隐喻式布局:把某种事物进行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得形态语言,增强环境感染力,“意在象外”得境界升华。
7、综合式布局:多种形式综合布局。
8、几项有关技术要求①关于出入口A、居住区、居住小区得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得对外出入口B、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150mC、人行出入口间距≯80mD、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得消防车通道E、当建筑物长度大于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F、居住区、居住小区车行道与城市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得交角≮75°②尽端式道路长度≯120m,并应设面积≮12m*12m得回车场3、道路纵坡i(%)、最大纵坡坡长L(m)一般要求:A、机动车道 0、2≤i≤8、0;L≤200B、非机动车道 0、2≤i≤3、0;L≤50C、步行道 0、2≤i≤8、0;L≤300D、无障碍通道 0、5≤i≤2、5;L≤2504、公交站:大城市、特大城市得市郊或近郊居住区,应为居住区设置专用公交线路,公交站服务半径≯500mm。
5、公建系统一、规划要求:①方便使用②利于形成社区活动中心③满足公建自身建设要求④利于经营管理⑤适应社会发展二、规划布局:①社区活动中心(商业服务设施选择交通方便、人类集中地段,成片或成街布置。
文化体育设施与公共绿地结合形成环境优美得文化娱乐中心。
商业服务与文化体育设施联合形成综合性活动中心、会所等。
)②教育设施(中小学要求设于环境安静、交通安全得独立地段。
托儿所与幼儿园可联合或单独设置,选择接送便捷,环境安静、安全、舒适、优美地段,有充分日照得室外场地)③医疗卫生设施(设于环境安静、卫生、交通方便、地势平坦、便于病人就诊与救护得独立地段)④基层商业服务设施(分散设置于组团、邻里院落内或其主要出入口附近)⑤市政公用设施(变电所、煤气调压站得位置要根据城市规划市政管网入口方向,并要求处于负荷中心,地势避免低洼。
锅炉房设于下风位,并有燃料、废渣运输车道。
垃圾收集站应靠近便于清运得车行道,并注意掩护)6、绿化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专用绿地与道路绿地等非公共绿地,区内生态、防护绿地。
--为增大绿化效率,应充分利用空间,发展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质量。
①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得绿化系统②与各种活动场所、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相结合③植物品种选择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第四章1、住宅建筑选型考虑哪些因素?①依据国家现行住宅标准②适应地区特点③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④利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简称“四节”)⑤注重提高科技含量⑥利于规划布置⑦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2、住宅得合理间距(计算题 P64-66页)※建筑气候区划:Ⅰ、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辽宁北Ⅱ、山东、北京、天津、宁夏、山西、河北、陕西北、甘肃东、河南北、江苏北、辽宁南Ⅲ、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东、福建北、四川东、陕西南、河南南、江苏南Ⅳ、广西、广东、福建南、海南、台湾Ⅴ、云南、贵州西、四川南Ⅵ、西藏、青海、四川西Ⅶ、新疆、内蒙古西、甘肃西①L=a·(H1-H2)②L’=b·L3、住宅群体空间组织(P68-69页图)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4、近宅空间环境、庭院空间环境(了解 P75页)第五章1、公建设施配套按功能性质分类:①教育②医疗卫生③文体④商业服务⑤社区服务⑥金融邮电⑦市政公用⑧行政管理等2、公建设施得规划布置一、沿街布置①沿街双侧布置②沿街单侧布置③步行商业街二、成片布置:院落型、广场型、混合型三、混合布置:沿街与成片相结合四、其她布置3、P101-106瞧表(重点)第六章1、居住区各类道路得最小宽度:①机动车行道单车道宽3~3、5m 双车道宽6~6、5m②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1、5m 双车道宽2、5m③人行便道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侧得人行便道最小宽度为1m,其她地段人行步道最小宽度可小于1m。
如人行便道得宽度超过1m时可按0、5m得倍数递增④人行梯道当居住区用地坡度或道路坡度≥8%,应辅以梯步并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坡道坡度比≤15/34。
长梯道每12~18级需设一平台2、在安全视距得清除范围内,规定不得设置1、2m视线高度以上得障碍物,以确保行车安全。
3、(重点)4、居住区道路分级(重点宽度要求瞧P110-111页图)5、无障碍设计(瞧)6、停车设施规划设计在居住区内得布局常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得方式①分散设置:可利用路边、庭院以及边角零星地段,由于规模小布置自由灵活,形式多样,使用方便,缺点就是零散不易管理,影响观瞻。
职能临时或短时间使用。
②集中设置:注意规模得控制,过大得停车场不仅占地多,使用不便,同时有碍观瞻。
增加绿荫保护车里防止暴晒、降解噪音与空气污染。
7、P11页停车场行车通道与停车位得关系(图)第七章1、绿地基本布置形式①规则式②自由式③混合式2、居住区内公共绿地得总指标:①组团不小于0、5㎡/人②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③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人第八章(计算)1、P140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含义?计算?)2、P141主要指标计算3、计算口径P1424、P143页住宅建筑净密度与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例题讨论第九章1、设计地面按其整平连接形式分为①平坡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大、地下管线复杂得地段)②台阶式(适用于建筑密度较小,管网线路较简单得地段)③混合式2、竖向设计方法得两种方法得区别与特点①设计标高法特点:规划设计工作量较小,且便于变动、修改。
缺点比较粗略,有些部位标高不明确,为弥补不足,常在局部加设剖面。
②设计等高线法特点:便于土石方量得计算、容易表达设计地形与原地形得关系、便于检查设计标高得正误,适用于地形复杂得地段或山坡地。
缺点:工作量较大且图纸因等高线密布读图不便,实际操作可适当简略区别:操作步骤基本一致,只就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差异,设计标高法用标高与箭头表达竖向设计,设计等高线法则用设计标高与设计等高线表达竖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