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业测试-中职语文第三册综合模拟试卷

学业测试-中职语文第三册综合模拟试卷

2016学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语文学科第三册综合试卷【命题人:汽车工程系(系、部)丁立慈(教师)】本试卷分第I卷(客观题)和第II卷(主观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50分)一、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媲.美(pì)娇(yán)妍.开绽(..li..ǎ.n.)...zh..à.n.).横征暴敛(B.黯黮.(dǎn)镂.空(lǒu)锱.铢(.zh..ī)..骇.人听闻(hài)C.炽.热(.zh..ì)..菲.薄(fěi)立仆.(pǔ)殒身不恤.(xù)D.惩创.(chuàng)浸渍.(zì)恫吓.(xià)沉沦之渐.(jiān)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暗然至于泣下。

B.因此,我们必须谦虚。

归根结蒂,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C.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D.有时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

3.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A.赁.屋(租借)媲.美(匹配,比得上)锱铢..必较(古代最小的重量单位)B.黯黮..(忧郁的样子)神乎.其神(这样)左睇.右盼(流下眼泪)C.粜.卖(卖粮食)横征暴敛.(搜刮)沉沦之渐.(沾染)D.浸渍..(浸润,渗透)殒身不恤.(顾虑)长治.久安(太平)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灰霾天气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B.人的才能大小,完全是由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决定的。

C.为迎接青奥会的到来,彻底消除城市环境“脏乱差”和街巷“破烂不堪”的现象,我市近日开展了“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城市环境专项整治行动。

D.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运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5.对下列各项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比喻)B.田野里会多些白色的孩子,山坡上会多一些白色的孩子,从山脚通向山顶的石级上会多一些白色的孩子。

(夸张)C.公司的这些力量源自何处?公司的力量来自它背后的某种精神和规则,这就是我们至今仍不十分熟悉的工商文明。

(设问)D.有知识,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

(顶真)6.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及其国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寻梦者》诗歌戴望舒中国B.《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议论文乔治·萨顿英国C.《获得教养的途径》随笔赫尔曼·黑塞法国D.《纪念刘和珍君》随笔鲁迅中国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一)①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段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②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④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⑤惨象,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第①与⑤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哪一组?()A.竟然不懂已也B.仍然不信竟还C.居然不信已尤D.居然不信已也8.和上文中“如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她却常常微笑着。

态度很温和”、“她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微笑的和蔼的旧影”等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目的是什么?()A.以刘和珍的精神来反衬那些“苟活者。

”B.说明刘和珍是一个和蔼、善良的青年。

C.以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反衬反动派凶残的虐杀。

D.赞颂刘和珍临危不惧的精神。

9.下列对文中第⑤句中的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排比、反复以及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叠加来强调所抒发的情感,更加震慑读者的心灵,表达作者对奋起反抗的呼唤。

B.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前者。

C.面对整个中国民众,他们“沉默”,他们漠然地对待刘和珍等青年学子的灭亡,他们甚至把这些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是当时中国的民众。

D.作者这样写,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的时刻将要爆发。

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二)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

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

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

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

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

且先以花窗这样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而取胜。

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

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

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 且不“利已”,“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

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

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10.下列各项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夸张等。

B.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一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概括。

C. 选文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D. “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11.下列有关语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给人的美感。

B.“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感受。

C.“欲扬先抑”在文中的意思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

D.“‘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互不和谐,相互减色。

12.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

B.选文第一段中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C.“‘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话点明了当时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D.结尾段生动、形象地举出建造的楼房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对我们的建筑师们,对今后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三)若以为蔡先生能恕而不能严,便是大错了,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

有人若做了他以为大不可之事,他虽不说,心中却完全有数。

至于临艰危而不惧,当大难而不惑之处,直有古之大宗教家可比,虽然他是不重视宗教的。

关于这一类的事,我只举一个远例。

在“五四”前若干时,北京的空气,已因为北大师生的作品动荡得很了。

北洋政府很觉得不安,对蔡先生大施压力,强行恫吓;至于侦探之跟随,是极小的事了。

有一天晚上,蔡先生在他当时的一个“谋客”家中谈起此事,还有一个谋客也在。

当时蔡先生有此两谋客,专商量如何对付北洋政府的,其中的那个老谋客说了无穷的话,劝蔡先生解陈独秀先生之聘,并要约制胡适之先生一下。

其理由无非是要保存机关,保存北方读书人之类似是而非之谈。

蔡先生一直不说一句话。

直到他们说了几个钟头以后,蔡先生站起来说:“这些事我都不怕,我忍辱至此,皆为学校,但忍辱是有止境的。

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这话在现在听来惑不感觉如何,但试想当年的情景,北京城中,只是些北洋军匪、安福贼徒、袁氏遗孽。

具人形之识字这,寥寥可数,蔡先生一人在那里办北大,为国家种下读书爱国革命的种子,是何等大无畏的行事!—选自(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13.选文的结构方式是( )A.总分式B.分总式C.并列式D.递进式14.下列短语和选文中的蔡先生最符合的一项是( )A.克己待人、宽厚待人B.勇于担当、刚正不阿C.善良敦厚、卓尔不群D.诚真坦白、以德报怨15.下列不属于“五四”前夕,北京动荡表现的一项是( )A.北洋政府对蔡先生施加压力,进行恫吓。

B.蔡先生经常遭到特务的跟踪、尾随。

C.蔡先生的“谋客”一致要求蔡先生辞退陈胡二人以求自保。

D.袁世凯的残余势力乘机兴风作浪,为非作歹。

16.对于蔡元培先生拒绝辞退思想激进的陈独秀、胡适二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拒绝辞退陈独秀和胡适,是为了坚持他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先进办学思想。

B.这件事体现出蔡元培先生灵魂深处是不惧怕任何危难的。

C.此事也印证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蔡先生的影响。

D.蔡先生此举虽然合乎西方理性主义精神,却不合东方传统文化的。

三、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非生异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合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