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
的研究机构。

2.4我国物联网研究机构
国内研究机构参与网络技术的研究。

研发机构的代表,如下:
1、国家研究机构和下属
(1)科学院
中科院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器的研究,与某些国家相比有优势。

形成了一支2000余人的队伍,先后投入数亿元,在制造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有显著成绩,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设备等系统完整的产业链网络。

(2)根据工业和信息化研究机构
具体包括电信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学研究所。

(3)根据科学和研究机构
包括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国信息技术研究所。

2、大学研究机构
目前,大多数机构把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等。

3、国家重点扶持关键技术研发
作为物联网产业在我国属于关键技术的早期开发,许多障碍有待突破。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

我国政府将重点支持研究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资力度。

第三章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3.1理论依据
迈克尔·波特在第一次“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产业链的概念。

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价值,这些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了产业链的动态过程。

所谓产业链,是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各个部门形成一个集合,其中产业链由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制约。

由一个功能链组成,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在供应商那里购买。

产业链分析的核心是明确各方面的关系机在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的作用,并确定产业链的战略目标。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

3.2产业链构成
(1)终端设备提供商
终端设备产品,主要是数据收集,包括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置等。

目前,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在高端产品。

(2)传感器设备制造商
从事二维码溯源的国内代表公司:新世界公司。

(3)其他重要制造商
光伏企业代表厂家有:尚德电力公司。

(4)网络设备提供商
网络设备提供商,指提供相关网络设备物的供应商。

(5)软件和应用程序开发商
软件和应用程序开发商,在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公司从事这个行业。

应用软件开发商在很大程度上制造特定行业的软件,提供专业的产品。

(6)系统集成商
系统集成商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将实现的项目的硬件和软件整合成一个完
整的解决方案,以客户的供应商。

(7)网络提供商
网络提供商是指提供承载网络服务的提供商,包括固定的数据传输和移动通信网络。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涉足这一领域。

此外,还有广电网络运营商参与。

2010年,中国正积极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三网的融合。

3.3产业链具体环节分析
通过比较各个公司和业务分析,目前国内市场链的整体实力偏弱。

了解我国面临的竞争环境,通过各方面的分析,讨论物联网产业链的问题。

产业链,在市场上行面临着严峻的竞争,为了便于分析,物联网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链:上游产业链主要用于接入层制造商,包括芯片、传感器等硬件设施及相关配套零部件的制造商,还包括一个扩展的终端设备制造商。

中游行业:主要包括网络设备提供商、软件及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

链环节包括:网络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

目前,中国企业在多个设备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山谷作为主要代表,但整体实力偏弱,尚未能与英特尔等国际大公司在本土形成竞争。

具体可以从以下图表可以看出在比较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

产业链的整体实力落后
目前,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链的下游。

系统设备制造商在国际先进水平中游,但整体技术落后,造成较高的初始成本。

具体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存在多个问题,具体如下:
1.芯片:RFID的典型,掌握了较少高端芯片的核心技术。

2.终端:终端是通用性较差,成本较高,少数供应商。

3.网络方面:缺乏宽带资源、成本高、目前缺乏业务支撑的网络平台。

4.应用开发:不一致的终端标准,造成应用程序的开发成本过高,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5.系统集成:由上游供应商的限制,延长项目时间,由于需要提前拨款,所以在资金方面存在着压力。

6.用户:初始投资过大以及更少的供应商选择。

总体而言,产业链衔接不佳,相互制约,并且产品规格的各不相同,限制其发展。

总体而言,我们的传感器的核心制造技术的落后,具体体现在:
1.不完整的产品品种
虽然传感器的当前品种达到6000种,但引进国外高科技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小型化的产品超过20000。

品种不齐全,更多的是低端产品,高端产品还是下游的,缺乏市场竞争力。

2.研发能力应得到改进,少了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品
虽然有2000多家企业从事传感器的研制和生产,虽然近几年受大力扶持创新政策的影响,但对国外企业的长期依赖,“纸老虎”的局面不会逆转,国内很多企业仍然手动或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在国外已经停产的产品。

此外,科研院所传感器技术雄厚,但产品大多远离工业化。

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并不多。

3.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差
大规模生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产品仍有待进一步处理。

国内的生产传感器和工艺设备的过程相对落后,微机械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多手动操作。

测试方法不规范,导致性能和使用寿命比国外产品差。

由于缺乏在网络应用的工业行业的标准。

这是目前所面临的行业常见的问题,应该大力解决。

3.4对于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的建议
(1)政府和政策层面
推动建立研究合作的法律和法规,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的作用。

可以借鉴日本模式。

借鉴日本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促进产业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1995颁布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8年颁布的《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和在2002年颁布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法》是几个有代表性的。

(2)通过牢牢把握的行业标准应用市场的应用
制定政策,加快国产技术的应用,以逐步建立物联网标准化体系。

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这意味着能够掌握国内标准,进而影响世界。

(3)东西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通过建立创新性网络产业集群。

这也是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升级的需求。

创新型产业集群被定义为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作为知识密集的产业,是产品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主要基于的主要平台,这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的产业集群。

(4)统一计划,以增加国家的工业发展
为了防止国有工业集群的无序竞争,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计划。

对于运营商而言,信息产业和广电总局需要进一步的监督。

(5)在产业链薄弱的环节芯片开发和制造,加大政策引导
对于产业链的当前弱点,特别是芯片和焦点,诸如传感器设备的发展,应该有相关政策引导,着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6)在核心技术和政策支持,加大投资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以实现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掌握自主知识财产权利。

提出了一个更权威的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金融产业联盟,开展深入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其他部门开展合作的形成,形成了较为专利产品和技术为更好的品牌。

(7)研究水平
科研机构及其人员的激励制度需要改革,为了提高研究的效率,高效的机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8)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后备人才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科研院所应该大胆改革,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端人才。

(9)建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共享信息资源之间的资源单位。

同时,学校里面,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专注于突破资源核心网络技术。

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我国在标准制定和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相比较于国际先进国家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还有较大差距。

从产业链
和产业现状角度,可以发现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有三大主要因素:其一,标准制定滞后;其二,行业应用面临多种障碍;基础芯片等关键器件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薄弱。

而引发这些制约因素背后的原因则有多种,具体包括:客观性的前期积累、科研体系机制、政府统一规划能力、产业联盟问题以及行业管理制度等。

我国要积累核心竞争力,突破关键技术,通过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占领新的信息战略高点,就需要着力突破以上瓶颈,在政府与政策层面进行战略战术的决策和规划,科研层面进行体制创新等。

参考文献
[1] 李虹. 物联网[M]. 人邮屯出版社,. 2012.1
[2] 项有建. 冲出数字化[M] 机械业出版社. 2010.8
[3] 丁学芳. 物联网技术与应[J]. 屯脑知识与技术. 2011年第25期
[4] 张铎. 物联网人趋势[M]. 洁华人学出版社. 2010.9
[5]周兵. 信息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 2003.9
[6]方培藩.从网络经济的低碳经济[J]. 中国新能源. 2011.9
[7]陈火峰.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思考[J]. 价值. 2009.8
[8]封松林.物联网/传感网发展之路初探[J]. 中国科宁院院刊. 201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