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

再来分析游戏的本质。

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探索性行为是由“这个东西是什么?”引起的,受外部刺激的控制,由外部刺激引发而来。

游戏还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性行为。

虽然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活动,但这种规则是内在的,是为幼儿所自愿的、自由的、愉悦的。

在游戏中,问及幼儿“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幼儿的回答都是“好玩”、“高兴”、“有意思”,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的,幼儿进行的游戏活动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不受外在事物的控制和约束。

因此,不难看出游戏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

任何人的孩提时代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权力,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游戏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地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由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家提倡的最有价值的学习。

游戏使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通过具体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

可以说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游戏《商场》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游戏《医院》中,幼儿能够了解到医院看病的基本程序,让幼儿知道生病后不要乱吃药,要到医院让医生看病,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

总之,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许多日常生活中幼儿不懂的、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运用到游戏中来,以加深幼儿对现实事物的了解。

因此,我们说,“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是获取知识、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的有效手段。

2.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依靠想象进行游戏,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

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等家具,在制作同时要幼儿想想自己家里还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做出来。

这样在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的指导下,幼儿相继制作出了饮水机、淋浴器等较先进的电器。

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通过教育,能够使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

在游戏之前先想好行动计划和行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详尽的想象活动。

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3.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

因为游戏要求有概括力。

例如,只有当幼儿看到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点时,才能担当起“妈妈”的角色。

通常总是女孩子当“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

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概括。

在这里,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支柱,通过活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思维概括准备了条件。

在游戏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逐渐提高的。

小班幼儿的游戏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

中、大班幼儿在游戏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少。

幼儿可以用说话和简单的手势代替事物和扩展的行动。

比如,在大班的游戏《娃娃家》中,孩子们说:“该吃饭了。

”于是他们会走到墙前比划着洗手的样子,然后说:“洗完了!”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其概括程度要比小班高得多。

总之,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智力活动,幼儿的智力可以在各种游戏中得到开发。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令人兴奋、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过程,这恰恰是游戏的作用所在。

”(二)游戏在促进幼儿社会属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成人交往,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成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伙伴交往越来越重要。

在游戏的情景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游戏,共同指定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

可以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共同将游戏进行下去,培养了幼儿的“学会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和社会价值观。

尤其对待性格孤僻、喜欢独处的幼儿,更要多一些爱护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于社会能力提高的环境。

如在分组游戏时,可以把他分到交往能力比较强的组里,使其有机会模仿到积极的社会行为,家长也应舍得花时间陪孩子游戏,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同时要支持、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幼儿自己解决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这样,幼儿通过游戏就可以使社会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遵守自身所扮角色职业的性质,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会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司机”“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在家照顾“孩子”,整理房间,准备饭菜等,而扮演“爸爸”的幼儿则出外挣钱为“孩子”和“妻子”买生活用品。

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

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都较差,意志品质处于薄弱时期,意志行动还不成熟。

但是,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地遵守游戏的规则,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超长的毅力,坚持不懈,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

一场游戏,往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获得成功后,得到成人的赞扬,幼儿也从中得到乐趣,增强了成功感、自尊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

如:在大班体育活动“长凳游戏”中,游戏从易到难,长凳一张张叠高,有些小朋友因怕高而不敢跳,在同伴的带动和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全班幼儿都能坚持到底,勇敢地跳下去。

有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游戏,幼儿更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办事,依赖性减少,进取心增强,并且更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吃苦精神。

再如在角色游戏中,“妈妈”要抵御住各种诱惑,会把她认为是多的、好吃的食物分给“爷爷”“奶奶”和“宝宝”,把那份少的不好吃的食物留给自己等等。

可见,游戏可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三)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游戏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

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如医生对病人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小伙伴之间的情谊等等,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与美感在游戏中,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孩子自己决定。

孩子在游戏中不会有挫败感,每一次玩,他都可以体验到自己的成功。

比如,2-3岁的孩子搭积木,他虽然没有掌握大小积木的平衡关系,只是乱搭,小积木在下面,大积木在上面,没搭几块就塌了,但是他还是很高兴,积木倒下去的过程他觉得很快乐。

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布置自己喜欢的场景与环境,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家具或玩具及装饰品,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拥有成就感。

丰富多彩的游戏,为幼儿美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例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等,都可以使幼儿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文艺作品中的美好艺术形象。

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动作的美;结构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到结构造型的美;音乐游戏可以使幼儿对音乐感兴趣,发挥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表演游戏既可以培养幼儿对文艺作品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幼儿对文艺作品的理解,能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而且,幼儿在游戏中对玩具的选择与使用、环境的布置等方面也都感受到了美。

3.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各种偏离的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

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能掌握环境。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

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

而游戏的发展是与幼儿心理发展相一致的,幼儿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但是,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

因而,限制幼儿游戏或任其自己去玩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家长和教师最好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有目的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并通过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初步的知识,为进入学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对于儿童,“以游戏的方法去教训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游戏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从而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