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 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

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 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


3、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 性,或是女性。
4、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 自己。个体要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学会认识自我性 别,选择相适应的角色行为。
5、性别定型化过程:将生物学的性别和社会对性别的
要求融入个体自我知觉和行为中的过程就是儿童性别
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认同过程
第十一章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出生第一问:是“男”?是“女”?这既是一个 生物学事实,也是一个社会学事实,个体一出生就被 纳入社会划分好的两个性别范畴,其成长过程中也获 得了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所认可的两个性别范畴,即 男性或女性的价值、态度、性格、情绪、行为等等。 这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3岁儿童不仅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还是女, 还懂得不少关于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 但认识刻板。
5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认识与性别有关的心理 成分。
儿童刻板性思考降低了
3、性别偏好:
IT量表(36张卡片组成的投射测验) 测定儿童性别角色的偏好。
3—4岁女子气偏爱,4—10岁男子气偏 爱,10岁以后女子气。
性别定型化过程
性别角色认同过程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
男性和女性有什么不同? 男性
女性
性格
行为
情绪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成为男性和女性必须遵循的 性别模式。
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的研究:
A部落
B部落
C部落
无性别角 色差别
男性主动、 男性富于艺术性,精 具有进攻性 通手工艺。
女性独立,具有自主性
男女性别角色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社会文化对其进 行塑造。
在男女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中, 男性的性别角色形成比女性困难。
男性具有女性倾向——贬义 女性具有男性倾向——褒义 社会对男性性别角色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1)柯尔伯格的研究: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经历三个时期:
① 性别认同(2—3岁) ② 性别稳定性(4—5岁):知道人的性别不会因年龄的变化而
变化。 ③ 性别一致性(6—7岁):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着服饰、形象、
活动的改变而转变。 2) 伊顿(Eaton,1981)研究发现:儿童性别恒常性沿着 先认识自己性别恒常性,然后认识同性别儿童性别恒 常性,最后认识异性儿童性别恒常性的路线发展。 3)皮姆(Bem,1989)关于性别同一的研究表明: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一、性别定型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即“男性”、“女性”,是根据生物学特征 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由染色体和性特征来确定。
2、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 一种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行为 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相对于生物学特征划分的性别,性别角色实质 上是一种社会性划分。每个社会都会对男性和女性 提出种种不同的要求,小到服饰打扮、举止言谈、 性格特征,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形成了一套 男女性别有意或无意必须遵守的刻板的性别模式。
4、性别角色行为的选择: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身体和动作的差异 (二)认知差异 1、年龄倾向 2、优势领域 3、社交情绪
二、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因素: 荷尔蒙: 大脑单侧化功能的发展: 染色体
2、社会因素: 家庭的影响 教师的影响 其它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