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水准测量
2.1 外业观测限差
等级
仪器 类型
标准视线长 度(m)
前后视距差 (m)
任一测站上 前后视距累 积差(m)
视线高度
光学 数字
一等 DSZ05、 ≤30 DS05 ≤50 ≥4且 ≤30 ≥3且 ≤50
光学
≤0.5
数字
≤1.0
光学
≤1.5
数字
≤3.0
光学 (下丝)
≥0.5
数字水 准仪重 复测量 次数
h
标尺读数
基本分划①
(4) (2) (7)
辅助分划②
(5) (6) (8)
· · · ·
基+K 减辅
备 考
(11)
810 995 815 -23
162 077 085
· · ·
(12)
802 010 792 085
后
1
26.20 -0.45 26.65 0.17
162 076 085
·
前 后-前
-
804
1、往、返测奇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 a) 后视标尺 b) 前视标尺 c) 前视标尺 d) 后视标尺 2、往、返测偶数站照准标尺顺序为: a) 前视标尺 b) 后视标尺 c) 后视标尺 d) 前视标尺
3.1 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程序
一测站操作程序
一测站操作程序如下(以奇数站为例)
a) 首先将仪器整平(望远镜垂直轴旋转,圆气泡始终位于指标环中央)
二等水准测量实习
主要内容
1 2 实习安排 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要求
3
二等水准测量外业施测
4 5 内业数据处理 数字水准仪
1.1 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1、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实际动手能力 2、掌握利用数字水准仪进行二等水准测量的数据采集程序
3、掌握二等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0.7
1.0
往返测高差不 符值或环线闭 合差 1.8
L和
一等
二等
2
L
L
4
对于数字水准仪,同一标尺两次读数差不设限差,两次读数所测高 差的差执行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
三等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
等级
仪器类 型
标准视 线长度 (m)
后前视 后前视 距差(m) 距差累 计(m)
黑红面 读数差 (mm)
黑红面 所测高 差之差 (mm)
数字
≥0.65且 ≤2.8 ≥0.55且 ≤2.8 ≥3
二等
≤1.0
≤1.5
≤3.0
≤6.0
≥0.3
≥2
2.2 外业计算限差:
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 丝读数的差 等级 0.5cm刻 划标尺
1.5
1.5
1cm刻划标 尺
3.0
3.0
基辅分 划读数 的差
0.3
0.4
基辅分 划所测 高差的 差
0.4
0.6
检测间 歇点高 差的差
水准测量的等级
• 一等水准测量——仅在国家等级中存在
作为国家的高程控制,建立统一的高程基准;科学研究(地壳形变、
地面沉降、精密测量)
• 二等水准测量:作为大城市的高程控制;地面沉降;精密工程测量 • 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小地区的高程控制;普通工程测 量 • 等外水准测量(普通水准、图根水准测量)—工程建设、 测图等
b) 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此时,标尺应按圆水准器整置于垂直位置), 用垂直丝照准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清晰,按测量键; c) 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 清晰,按测量键; d) 显示读数后,重新照准前视标尺,按测量键; e) 显示读数后,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标尺条码中央,精确调焦至条码影像 清晰,按测量键,显示测站成果。测站检核合格后迁站。
• 7、观测员在观测中,不允许为通过限差的规定而凑数,以免成果失
去真实性
注意事项
• 8、记录员除了记录与计算之外,还必须检查观测数据是否满足限差 要求,否则应立即通知观测员重测,观测员要牢记观测程序,记录不 要错误,字迹整齐,不得涂改。测站数计算和检查完毕确信无误后才 可搬站离开 • 9、扶尺员在观测之前必须将标尺立直扶稳,严禁双手脱离标尺,以 防摔坏标尺的事故发生。 • 10、量距要保持通视,前后视距要尽量相等并且要保证一定的视线高
南方DL-200数据
南方DL-200数据格式
Leica GSI-8格式
天宝DINI操作
• 新DINI开机后的界面主菜单中有四大项(如下图),外业测量也主要 围绕主菜单进行,下面分别说明: • 一、文件 • 文件主要是用来管理项目,内业数据传输根据项目名称进行,打开文 件选项,依次进行下列操作,如图: • 新建好的项目名会在主菜单中显示,新项目的参数会默认最后一次打 开项目的配置参数,如需要修改,则在“配置”中进行。
水准仪器技术指标按下表规定执行
数字水准仪测段往返测起始测站设置
a) 仪器设置主要有: 测量的高程单位和记录到内存的单位为米(m) 最小显示位为0.000 01m; 设置日期格式为实时年、月、日 设置时间格式为实时24小时制 b) 测站限差参数设置: 视距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视线高限差的高端和低端 前后视距差限差 前后视距差累积限差 两次读数高差之差限差 c) 作业设置: 建立作业文件 建立测段名 选择测量模式:“aBFFB”; 输入起始点参考高程; 输入点号(点名); 输入其他测段信息 d) 通讯设置:按仪器说明书操作
[WW / F ] N W :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闭合差, MW = ? 单位为毫米(mm) F:水准环线周长,单位为千米(km) N:水准环数
第三章 二等水准测量外业施测
• 3.1、二等水准测量外业观测程序
• 3.2、二等水准测量外业手簿记录
3.1 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程序
数字水准仪观测:
备 考
(11)
后
1
14.53 0.28 14.25 0.28
575 933·Biblioteka 567前 后-前178
-046
927
360 2
-046 · 358
-
046
359
3.2 观测手簿记录
测 站 编 号 后 下丝 前 下丝 尺 上丝 尺 上丝 方向 后距 前距 及 å d 尺号 视距差 后 前 后-前 (1) (3) (9) (10)
度,尽可能使仪器和前后标尺在一条直线上
第四章 数据处理
• 1)外业数据采集完成后,利用随机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和预处理。 • 2)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Δ;当 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MΔ和Mw应 符合表2.4的规定,否则应对较大闭合差的路线进行重测。MΔ和Mw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3、除路线转弯处外,没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应
接近一条直线。
注意事项
• 4、每一测段的往测和反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 时,两支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 5、对于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 遮挡,遮挡不要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 6、扶尺时应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测段 高差 中数 /mm
水准点 高程 /mm
一等
0.01
0.1
0.01
0.01
0.1
1
二等
0.01
0.1
0.01
0.01
0.1
1
2.4 测量精度要求:
等级
一等 二等
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 D
0.45 1.0
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
1.0 2.0
[D D/ R] MD = ? (4n) D: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单位为毫米(mm) R: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 n:测段数
3.2 观测手簿记录
测 站 编 号 后 下丝 前 下丝 尺 上丝 尺 上丝 方向 后距 前距 及 视距差 å d 尺号 后 前 后-前 (1) (3) (9) (10)
h
标尺读数
基本分划①
(2) (4) (7) - (12)
132 178
· · ·
辅助分划②
(6) (5) (8)
132
· · ·
基+K 减辅
错误修改规则
厘米、毫米位不能修改!
注意事项
• 1、一、二等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应 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同一测段的往测 (或返测)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若观测条件 较好,若干里程的往返测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这种里程的总站 数,一等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20%,二等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 的30%。 • 2、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 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 观测:二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观测,奇数站
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偶数站观测顺序为“前-后-后前”。每一测段的测站数应为偶数。要求每人至少观测往测 2站(手工记录)、返测2站(自动记录)
第二章 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要求
• 2.1 外业观测限差
• 2.2 外业计算限差
• 2.3 外业观测计算取位 • 2.4 内业计算测量精度要求
• • • •
二、配置 配置主要用来配置大气折光、时间日期、水准测量参数、仪器补偿值的检测 、仪器自身参数及记录参数。 1、输入 输入中的大气折光和加常数使用默认值,日期和时间可按正确值逗 号分隔手工输入。 2、限差/测试 水准线路的限差根据国家水准测量规范输入,如二等水准的最 大视距为50米,最小最大视线高分别为0.3米和2.8米。 一个测站限差对数字 水准仪而言为前后尺分别读两次读数所测的高差较差,也即我们常规水准测 量的基辅尺所测的高差较差,对二等为0.6mm,30cm检测为DINI读数时只使 用30cm尺面,这样有利于提高每次读数的速度。 单站前后视距差和水准线 路的前后视距累计差也可按国标输入,二等为1m和3 m。 进行了上述参数设 置后我们即完成了高等级水准测量的外业所需要控制的各项误差值,一旦在 测量过程中有超限值出现仪器会自动报警,并且不会记录超限数据,此时重 新调整后重测即可,所有的参数设置完后按回车键确认并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