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0道选择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0道选择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 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

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

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
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

这一记载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3. 下列重大科技成果与图6中的事件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图6
A.《黄帝内经》的出现B.《九章算术》的成书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授时历》颁布推行
4. 与图10所示朝代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外史实有
图10
A.王祯编成《农书》薄伽丘的《十日谈》问世
B.火药广泛用于战争瓦特改良蒸汽机
C.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D.蒲松龄著成《聊斋志异》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
5. 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

这一情况的出现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6.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7.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
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8. 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

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

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9. 下表是1600
A
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
10. 图1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图1
A.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B.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C.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D.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辉煌灿烂的文学
1. 有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2. 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

这说明当时
A.科举取士弊端凸显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抑商观念遭到削弱D.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3.
4.
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

这表明明代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5. 《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
情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


A.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B.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6. 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作品抨击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和人性自由,作品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

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B.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诉求
C.传统价值观念的演进D.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
7. 某学者善读唐诗。

读“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一联,如不知唐人以温泉之浴作为治疗疾病、除寒袪风的风俗,则只能有消夏避暑和罗曼蒂克的情调,而体会不到“春寒”二字的真谛;又如不知唐代长安城市的建置,市在南而宫在北,则不知白居易“回车叱牛牵向北”何所指,也不能领会杜甫“欲往城南望城北”真实含义。

该学者认为
A.以诗证史,弥补史书阙文
B.诗史互证,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C.诗人的史学素养与文学技巧相得益彰
D.唐诗意境与历史真实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8. 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

他们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

这种创作表明
A.传统的义利观影响深远B.程朱理学束缚了文学思想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商人社会地位有极大提升
9. 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这一论断A.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B.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D.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10. 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面大图或双面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 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

”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2. 汉字“丁”的变化如图8所示:
图8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3.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常用字在逐步简化,产生了隶书,而且隶书已经遍及楚、秦、晋诸大国,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的抄写、殉葬遗册、盟誓载书等,甚至有的私人印章也以隶书为之。

但秦始皇以小篆为法定文字。

此做法
A.违背文字发展趋向B.阻碍了文化的交流
C.使小篆取代了隶书D.不具有历史必要性
4. 下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下列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笔画圆匀,庄严厚重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随意挥洒,任情纵性D.行云流水,飘逸易识
5.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

这表明宋代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6. 南宋李唐的《村医图》绘一乡村医生在田边为患者治病,救护及围观者紧张的神态,跃然纸上;李嵩的《货郎图》描绘了一群妇女儿童被货郎担所吸引的生动情景。

他们的绘画
A.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B.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反映了唐宋社会的变革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7. 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

此类绘画作品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8. 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

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

这种变化反映了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9. 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

就创作而言,虽然没
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媲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

这里的“它”应是指
A.宋词B.元曲C.明清小说D.京剧
10.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
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