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一、名词解释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货物、服务和知识交换的活动,是各国或地区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并且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
二、简答题1、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2、按国境和关境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三、论述题国际贸易的产生1、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之间进行的产品交换。
2、典型标志:三次社会大分工国际贸易的发展1、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这两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为满足奴隶主、封建君主对奢侈品的追求而进行的,因此贸易的范围和商品的种类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
(比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郑和下西洋用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去换取宝石、香料等)2、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提过了劳动力(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资本(建立殖民地进行掠夺性贸易所得)和市场(通过商业战争占领市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又进一步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效率高、产量大超出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成本低存在超额利润的实现可能以及对原材料的需求超过国内的供给能力)3、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国际贸易功能的多元化(担负着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率、改进技术、加速资金积累等功能)、区域经济一体化(EU,APEC,NAFRA,ASEAN)、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除了货物贸易外,出现了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加工贸易等形式)、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贸易的平均发展速度一直高于货物贸易)、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力军地位第二章自由贸易理论一、简答题1、由于拥有不同的自然优势或后天获得的优势,两国在同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各国都可以选择对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两国的国民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
2、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择其轻3、每个国家或区域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禀赋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禀赋的商品,这样做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
二、论述题1、理论贡献:克服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阐明了任何国家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奠定了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
理论不足:(1)理论的出发点认为这个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经济范畴及规律具有历史相对性刚好相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等经济范畴和经济现象只具有历史暂时性,而不能看作是永恒的规律。
(2)其前提条件过于苛刻,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3)比较成本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成本、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因素。
实际上,生长力、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等都对国际分工有重要的影响。
(4)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李嘉图把国际贸易中价值决定问题转移为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以交换价值来取代价值正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不完善的具体表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是,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
2、积极的方面:理论分析由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假定扩展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更深入和全面,使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更符合现实。
同时,赫-俄原理正确的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理论缺陷:(1)违背了劳动价值论。
(2)抹煞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该理论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追逐利润和超额利润,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重要原因。
(3)忽视了科技进步的作用(4)与当代世界贸易量的60%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业国家之间的实际情况不符。
(5)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的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和穷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
第三章保护贸易理论一、简答题1、金银货币只准输入,不许输出。
在对外贸易上,主张绝对的多买少卖,甚至不买。
在对外收支上,对每个国家都要保持顺差。
2、在历史上起到过进步作用,它对当时欧洲各国制定外贸政策起到了指导作用,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
二、论述题1、(1)思想基础:14世纪文艺复兴活动使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热忱关注对财富的积累,并进而演化为“拜金主义”的社会思潮,为重商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政治基础: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不断发展,新兴的商人阶级要求清除封建的市场割据状态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以控制同海外的贸易。
这一切都需要借助于国家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力量的保护。
而西欧封建统治王朝为满足王室巨额的生活开支和军事开支,需要从商人阶级那里取得支持。
这样,商人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政治利益相结合,是商人阶级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这为重商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3)物质基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海上新航线,使欧洲商业资产阶级对美洲、欧洲殖民地的掠夺成为可能,大量金银流入,对欧洲商人资本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重商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当英国为首的欧洲先进工业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并逐步推行旨在向全世界实行经济扩张的自由贸易政策时,美国才刚刚建国。
在经过数年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后,美国经济虽有所发展,但还比较落后,尤其难与英国的廉价工业品竞争。
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抵制英国工业品的侵入,就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
与美国处于同一时期的德国,面临着与美国相似的情形,工业发展水平远比英、法两国落后,受到英、法两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冲击,大量廉价商品涌入德国市场。
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保护和促进德国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的迫切要求。
1870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后,不断加强对原有工业和新建工业的保护。
到19世纪末,德国成为欧洲高度保护贸易的国家之一。
3、(1)批评古典贸易理论忽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
李斯特认为按照比较成本理论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不考虑各国性质和各自有利益的世界主义经济学,不利于各国参与自由竞争,因而是错误的。
因此,李斯特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开化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采取的贸易政策也应不同:处于农业阶段的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未开化的农业国尽早的摆脱经济的落后和文化的停滞;处于农工商阶段的国家,由于本国已有工业发展,但并没有发展到能与外国商品相竞争的地步,故必须实施保护关税制度,使它不受外国商品的打击。
而处于农工商业阶段的国家,由于国内工业产品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国外产品的竞争威胁已不存在,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李斯特认为,英国已处于农工商时期,法国处于农工商与农工商业时期,德国与美国处于农工业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则处于农业时期。
因此,李斯特根据其经济发展的阶段论,主张当时的德国实行保护工业政策。
(2)批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发展生产力论。
李斯特认为,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向国外购买廉价的商品,表面上看起来是要合理一些,即德国可以获得短期的贸易利益,即财富。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德国的工业得不到发展,而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
丧失长期保持与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他认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而言,财富的生产力至关重要。
因此,德国应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保护政策虽然一开始会使工业品的价格提高,但经过一段时间,德国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生长力将会提高,商品生产费用将会下跌,商品价格甚至会低于外国进口的商品价格。
(3)批判古典贸易理论的“自由放任”,提出国家干预论。
与英国自由贸易理论家相反,李斯特把国家比喻为国民生活的有力指导者。
他认为,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
不能听任市场机制的随机作用,而应当借助国家主动而合理的政策调控。
(4)保护对象的选择。
李斯特提出选择保护对象应具备一些条件:a、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还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不需要保护;b、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产业才需要保护,即面临其他国家强有力的竞争而又无法与之抗衡的新兴工业。
李斯特认为保护时间最高期限为30年,也就是说,保护贸易不是保护落后和低效率。
(5)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
为保护幼稚工业,李斯特提出:对某些工业品可以实行禁止输入,或规定的税率事实上等于全部、或至少部分的禁止输入。
同时,对凡是在专门技术与机器制造方面还没有获得高度发展的国家,对于一切复杂机器的输入应当允许免税,或只征收轻微的进口税。
第四章国际贸易政策一、名词解释对外贸易总政策:它是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
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
例如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或是管理贸易政策。
进出口商品政策:它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经济结构、国内市场状况而分别指定的政策。
例如某国为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限制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它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
例如美国为了实现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明令禁止将高新技术出口到中国。
二、简答题1、初级产品出口政策(export policy of primary products):主要是指出口农、矿、燃料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
采用这种政策的国家除了中东少数几个比较富有的石油输出国外,主要是一些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国家独立,但并没有真正脱离了旧的殖民体系,依然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国家,没能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所以不得不采用这种政策。
其最大的缺点是一国的国际收支很容易受到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并且当今国际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这种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2、进口替代政策(trade policy of import substitution):是指通过采取保护措施,建立和发展本国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来替代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实现本国经济的独立发展。
3、出口导向政策(trade policy of export guide):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使国内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用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