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类型特点: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阶级性多样性与共同性类型:生活领域职业领域道德领域社会领域2.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于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理想信念在人生实践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生的精神向导,是人生的精神动力,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当代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及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与现实是一种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理想是主管的,完美的,未来的。
现实是客观的,有缺陷的,现在的。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
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理想。
包含着理想的条件和因素。
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改变为新的现实。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6.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基本内容(1)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爱国土,爱人民,爱国家是爱国主义基本内容。
(2)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基本内容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心系民生,推动历史进步。
7.新时期爱国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参与全球化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8.简述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历史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励中国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简述爱国主义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项根本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我们提倡的爱国家并不是爱任何性质的任何国家。
而是爱由先进阶级统治的、合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国家。
10.什么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社会实际效果。
道德的社会作用表现在,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交往,能够保护和破坏不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11.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产生的条件有哪些?道德产生的条件,劳动是道德起源第一个历史前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了、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产生的主关条件。
12.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为什么要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要得规范?提高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其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其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13.简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所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
特点:基本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
14.简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上网重要意义: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社会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15.为什么公民要自己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要求。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己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的以社会责任意识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规范。
16.为什么说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必然要求。
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维护实现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发展。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是社会成员进一步提升道德境界的基础。
遵守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
17.简述良好个人品德形成的意义。
良好的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良好的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18.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本质要求反映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19.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组成。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全国现行法律规范依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两个大门实体法包括:先发和其他与宪法相关的法律(行政法、经济法、民商法、刑法)程序法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20.简述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首先要确立宪法和法律是人们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宪法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
其次:要维护法制的稳定,统一和尊严。
最后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统一,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22.简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的法律3)保守国家秘密4)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5)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国兵组织6)依法纳税23.简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规定的义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
24.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25. 简述法律适用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
其特征是:法律适用的主体是司法机关。
法律适用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法律适用过程或结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26. 简述行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
程序正当原则。
27.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的公民和组织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主要义务。
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人员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动员组织本单位人员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
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向国家安全和公安机关及时报告。
遇调查,如实提供情况。
保守国家秘密。
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
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
28.简述法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即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
评价作用,即法可以作为评判、衡量他人行为合法性的标准。
预测作用,即法可以使人们对外部主体某种行为进行预先分析和预测。
教育作用,即法的实施对准备采取同类行为的人或一般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制裁作用,即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
29.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势管理国家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基本要求:维护社会民主政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30.简述我国宪法的基本特征宪法的内容不同于一般法律,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31.简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隶属不同的范畴。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
32.简述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33.什么是法律思维,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所谓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
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权利义务相统一;重证据;讲程序。
34.简述法律适用的概念和特点。
法律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的活动。
法律适用的特点:法律适用的主体是司法机关。
法律适用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法律适用过程或结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35.简述依法治国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包含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以及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价值取向。